近年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村地区,由党支部领办的热带水果、橡胶、茶叶、旅游等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党组织引领、组织化发展的特色产业点亮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

“一粒米”的营生,得益于村党总支牵头创办勐腊傣之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勐腊县勐哈村的粮农改变了同小商贩议价没有主导权的弱势地位。合作社利用沪滇协作项目资金,建成日处理70吨大米的加工厂,协议价统一收购、统一生产包装、统一销售,“勐捧大米”“稻勐捧”“傣捧米”品牌“触网”火起来。2022年合作社经营收入达315万元,带动16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7000余元。

“一片叶”的产业,靠着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茶叶合作社,制定生态茶园建设标准、把关生产质量,景洪市基诺山乡小普希村的茶农从源头上改变粗放的管理和制茶方式,实现茶叶品质和产量双双提升。以前每公斤茶叶只能卖五六十元,现在跃升至300元,有的古树茶每公斤价格甚至超过2000元。


【资料图】

“一条边境线”带火了勐海县打洛镇的乡村旅游。依托“党支部+旅游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村集体和个人以资源入股,村民获得土地租金收入、旅游分红和务工收入,并开起了客栈、做起了餐饮、当上了向导;打洛镇的勐景来村、曼掌村、龙利村等明星旅游村串珠成线,边境游渐成产业。勐景来村民小组村民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余元;曼掌村民小组以资源入股独树成林景区,带动户均最高增收达5万元。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结合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抓党建促增收三年行动,出台“兜底、增收、减支、强基”20条措施,建立“内线帮边境、强村帮弱村、机关帮农村、万企帮万村”四个帮带机制,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入股,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23家,建立起村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2022年,全州行政村平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6万元。

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州聚焦旅游、橡胶、普洱茶、生物医药(傣医药)、口岸经济、热带水果(坚果)、数字经济等七大产业,在乡镇一级探索成立镇办集体企业,在村级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以闲置土地、奖补资金、承租承包、投智投劳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镇办企业+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公司+农户”“镇办企业+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公司+职业经理人+大户+农户”等模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格局,让农民搭上了致富快车。

针对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该州广泛开展“万企兴万村”“千社帮千户”活动,82家民营企业与105个村保持对口帮扶关系,投入帮扶资金4471.15万元,与群众签订农产品保底收购协议,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确保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有保障。

立足雨林风光、边境特色,结合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和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全州整合资金10.4亿元实施边境幸福村、四位一体、村集体经济项目,统一规划、统一提升,干群齐动手扮靓家园,民俗文化浓厚的傣家寨子开门迎客。以“党组织+”乡村旅游运营模式,打造出中缅边境第一寨勐景来、曼远等一批全国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大抓口岸经济,该州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贸易企业”运营模式,组织边民有序参与互市贸易及服务活动。2023年上半年实现贸易额37.6亿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其中,景洪市勐龙镇曼费村党支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边民每天交易8000元全免关税”的政策,由合作社统一进行边贸互市申报,带动群众增收。

此外,西双版纳州还通过“帮扶车间”订单培训、“五面红旗村”擂台比武、“雨林英才”技能大赛等方式,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4万人次以上。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电商带头人,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火”。2022年全州网络交易额达214亿元,居全省第三位。

云报全媒体记者 郎晶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