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资料图片)

工业陶瓷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今年前两月,陶瓷制品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31.5%。当地正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智能化水平,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产学研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汽车的鸣笛声、发动机的启动声夹杂着各种人声,清晨的江西萍乡湘东区湘东工业园,已经热闹起来。

在萍乡龙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仓库前,一辆辆各地车牌的大货车,满载货物疾驰而去。公司董事长罗接发指着略显空旷的仓库说:“今年以来基本是零库存,经常是产品刚下生产线,就被客户拉走了。”

萍乡市普天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最近正忙着招工。这是一家主要制造陶瓷膜过滤器等环保设备的企业,今年的经营形势让企业员工充满了干劲。“订单多起来了,我们要把产能提起来,熟练工多多益善。”公司总经理袁明辉说。

客商纷至沓来,业务拓展提速

“工业陶瓷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特性,可以替代金属等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湖南大学教授肖汉宁介绍,近年来,湘东区的工业陶瓷产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智能化水平,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湘东工业陶瓷中的化工陶瓷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湘东工业园党工委书记周合军介绍,“其中陶瓷环保材料产品甚至占到了国内市场总量的70%。”

截至2022年底,湘东区工业陶瓷产业拥有各项专利100多项,获评国家工业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工业陶瓷),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这是本月迎来的第七批订货客商。”3月13日上午,江西省科兴特种陶瓷有限公司大门口,总经理尹红超送走了来自河南的客商。最近一段时间,尹红超几乎每天要接待各地的考察客商。“大部分是来订货的。”尹红超介绍,今年1—2月,公司接到的生产订单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在华星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里,记者惊讶地发现,跟其他企业机器轰鸣、人流穿梭的热闹场面相比,这里明显安静了许多。

“这就对了!”公司生产厂长马良指着展示区里的脱硫塔设备模型说,企业已经从过去卖原材料转向提供设备安装服务。“外出安装环保陶瓷设施设备是我们的主要业务之一,厂里人越少,意味着外出安装施工的人员越多,现在好几个外地工程同时开工,我们都快派不出人手了。”马良说。

“一开年就鼓足了劲儿!”马良如此形容。眼下,华星环保的3支施工队近400人正在外进行设备安装,签单金额已经达到近5亿元,超过去年一年的产值。

“最近忙两件事,一件是帮助企业招工,一件是帮助企业落户,吸引更多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周合军介绍,今年1—2月,全区陶瓷制品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31.5%。

放大集聚效能,优化服务保障

前不久,一列搭载50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湘东工业园内的赣西国际港发出。

周合军介绍,2021年5月,赣西国际港正式建成投运,让赣西地区的对外贸易伙伴范围扩大至东南亚、西亚、中欧等地区,为湘赣边地区物流,特别是对外出口贸易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进一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预计15到18天,这次发出的中欧班列将直达目的地,相比海运可节省25天左右,成本可节省40%以上。”周合军说。

这趟班列里,就有萍乡市江华环保设备填料有限公司发给海外用户的工业陶瓷产品。公司董事长刘志科介绍,由于园区内产业链完整、衔接顺畅,公司生产的化工瓷球、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等产品,30%以上不出园区就能完成销售,约15%销往国外。

据介绍,2022年,园区在原有企业供气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开通管道天然气。过去企业用气主要为罐装天然气,价格容易随着物流运输波动,而且供气不稳定。“去年罐装天然气价格最高达到6.9元每立方米。”刘志科说,“随着管道天然气的畅通,价格稳定在了4.4元每立方米,这就为企业节省了一大笔成本!”

“抱团发展,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放大集聚效能,一举多得。”周合军介绍,近年来,湘东区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度,针对重点产业,列出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表、招商清单计划、政策支撑体系等工作内容。牵头责任部门负责产业链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形成联动,实现层层共响应、事事有着落。

为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近年来,湘东区设立区内科技创新企业“引导基金信贷通”、中小企业“财园信贷通”等资金扶持项目,成立江西省星火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萍乡市燎原投资有限公司两个投融资平台,为园区建设和企业融资提供保障。今年以来,有69家中小企业享受“财园信贷通”资金支持达4.1亿元,10家企业享受“引导基金信贷通”资金支持达3860万元。

校企牵手研发,促进成果转化

细如丝,巨如塔,从石油钻探到化工生产……走进湘东区工业发展科研中心,工业陶瓷应用之广泛,颠覆了记者对于这一领域的传统印象。

通过新材料的研发,实现对填埋垃圾产生气体的高效吸附与转化利用,这是上海大学江西材料基因组工程产业研究院博士生李文英这几年的研究课题。

拿出一个实验瓶,指着瓶内不少山楂条似的物体,李文英介绍,这就是湘东区工业发展科研中心自主研发的类分子筛。类分子筛借鉴分子筛(微孔结构工业陶瓷)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产工艺等内容,比市面上常见吸附材料的吸纳容量高出了4倍。如今,产品已经进入中试阶段,“园区提供了一个校企融合发展的大舞台,我会加倍努力,为产业提质升级贡献力量。”李文英说。

为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近年来,湘东区工业发展科研中心引进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工陶院等的科研力量,以“政府+科学家+企业家”的合作模式,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进行转化,同时提供产品原材料检测等综合服务。

张大军是山东工陶院萍乡分院的院长。2019年12月,张大军和团队入驻工业发展科研中心,两年内完成了3个成果的中试。“在中试阶段,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一点也不比产业化阶段低,院校缺少资金做基础设施建设,可市场瞬息万变,新产品是等不起的。”张大军介绍,在政府牵线下,山东工陶院中试基地设在园区内的龙发实业公司生产车间,大大降低了研发创新的成本,促进了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在湘东工业园,受益于产学研协同联动的企业还有很多。

普天高科与上海大学合作,在“高温一体化烟气处理装置”项目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华星环保在昆明理工大学的技术支撑下,年产值从8000万元提升至4亿多元……自工业发展科研中心运营以来,湘东工业园的企业组建了工业陶瓷产业联盟,中心科研团队采用企业订单等形式,与32家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40多项,目前已转化落地十几项,并实现批量生产。

“湘东区工业基础扎实,工业陶瓷产业集聚,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张统一表示,随着产学研互动逐步深化,将推动多学科集聚优势与工业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创新结合。(朱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