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学习压力下降,学校对作业也不强制完成。各大k12机构整改后,家长们和机构老师们,也都成了断线的风筝。
据楼癫所了解,一个班级大概会分化成三个类型。1/3的家长亲自下场,在给孩子规划学科、兴趣和升学路径。
相对于之前作业比较多,没时间鸡课外。这些家庭反而有了很多的时间去规划,跑的比之前还快了些。
(资料图片)
和大家的感觉可能不一样,这些家长们一点也没闲着,到处混群获取教育资讯。了解哪一块对孩子的升学会更有帮助,哪一块捷径更轻松。
中间也有1/3家庭,基本跟着学校的安排在走,课外再增加一些兴趣辅导班。
他们不像前面的1/3这么鸡,但是也不甘心就此落下。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好自己分内的课业。
后面还有1/3的家庭,用“乐天派”这个标签比较合适。
既然学校作业不多,本来对教育理念也都比较佛系,那就此和学校达成和平协议也是一件乐事。
这部分家庭也不是很看的惯前面1/3的那部分家庭,觉得太累,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乐趣。
其中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就应该“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目前这种分化的确谈不上对与错,只是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的看法不一样,所处的阶段视野也不一样。
在当前比较宽松的公立教育体制下,这种分化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去年教育相关部门也在喊话,说“高考更考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出偏题怪题,不考死记硬背”。
双减和高考的这些政策趋势,都体现出以后的教育制度会更宽松,考试的区分度会下降。
这既给了大家不拘泥于应试,个性化培养的空间,也相当于给了大家一个舒适区。
在这个舒适区之中,很多人确实舒服了,但是也有人更焦虑了。比较明显的就是新富的中产群体。
最近听到身边两件事,还挺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在红山深高北这边的朋友,他闲聊的时候跟我说。
他们周边教育机构不是很丰富,所以有几个家长就自发组织起来,轮流开车送往关内这边的机构来上课。
另一个是宝中这边的朋友,我们聊客厅无主厅设计的时候,他就很认同。
他说他也是把客厅装成了家庭图书馆,然后小区家长们轮流过来开读书会,还准备了ppt,要定期带孩子来分享读书心得。
我跟他们说,教育在经济学上属于非常典型的富于弹性的产业。
居民收入增长1倍,大家对教育的投入要翻几倍。这些年经济高速增长,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家族传承。
资本也在那个时候涌入,不过好在后面出手,遏制了这种现象。
这两年经济稍有停顿,“双减”也让大多数人慢了下来。但是就像《三体》中有黑暗森林法则,学校里也有“暗域”法则,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是不是在偷偷努力。那既然不知道,我肯定也不想落下。
而且这种思想很容易像病毒一样传染,尤其是现在的就业环境不太好,别人一些边边角角的努力的消息,传过来更容易让人焦虑了。
所以即使一部分人这么想,那也会有一个类似的群体陷入一场“黑暗中的竞赛”。
焦虑的中产们,就是最容易陷入竞赛魔咒的群体。可能东亚的文化圈属性,就容易陷入这样的内卷之中。只不过在当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显得有那么点惨烈罢了。
如果您有对孩子教育、升学路径、教育规划等方面的疑问,可以添加楼癫小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