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楼市有一些新的变化!
4月20日,顺应各方呼吁,深圳市住建部门“只做不说”地退出参考价。准确说,是退出了参考价绑定银行贷款,买房也就可以正常地利用银行贷款了。但事与愿违,近期二手房交易一路下行。媒体和中介的朋友一脸懵圈,到底怎么回事?我告诉他们,一个残酷的时代来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深圳居民“加杠杆”购房,一去不复返了。
2022年,深圳是广东居民房贷余额下降最大的城市。一方面,这是二手房交易创16年来最低导致的;更重要的是史无前例的“提前还贷”潮。4月23日央行深圳中支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没有披露居民贷款,但从数据推断以及近期与商业银行的交流,“提前还贷”还很明显。
因此,4.20新政(退出参考价,方便居民加杠杆),可谓是秋行夏令、冬箑夏裘,非常不合时宜。在2022年之前的十几年,深圳居民可谓是全国最爱加杠杆购房的城市(没有之一)。那时,深圳人买房,手上若有多余的钱,不是想着“高首付、低月供”,而是“低首付、买两套”。
现在时过境迁……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近期,还有几个现象与深圳相关,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楼市,至关重要:
一是,金融行业“降薪潮”。好几位就职于基金、证券的高净值朋友,告诉我这一件事情,用语是“史无前例”。
二是,二手房“挂牌量”快速走高。深房中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根据四大行(乐有家、世华、贝壳找房、中原)公开挂盘出售数据统计,全市共挂盘出售房源14.3万套。其中有重复房源,但考虑到也有内网未挂牌及私下交易房源,全市挂牌房源超过10万套是大概率。
注意的是,近期挂牌销售的豪宅二手房明显增加。一方面,与上面讲的“降薪潮”有关系。另一方面,“楼市预期”进一步减弱。据悉,某豪宅片区2021年只有300多套在售,现在增至500多套。
三是,深圳的人口第一次减少。深圳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2021年常住户籍人口(556.39万人)出生率15.09‰,死亡率1.16‰,仅这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有8.58万人。这么能生的情况下,人口依然减少,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口迁入减少、迁出增加。
四是,深圳放开了摆地摊儿。从今年9月1日开始,深圳恢复了路边摆摊。联想到近期高达20%的年轻人失业率,这也说明了一点,即城市形象与年轻人就业和吃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几件事情结合在一起,想表达什么呢?
首先,最爱加杠杆的人群退潮
深圳楼市,过去的非理性繁荣,大概率是建立在杠杆之上的。加杠杆的主力,一类是高净值人群基于“资产配置”的加杠杆购房,主要是私营企业主,金融、地产、创投领域的金领们,以及体制内的人;另一类是基于“财富效应”的加杠杆行为,主要是敢于在场外融资的各类投资客。加杠杆带来涨价预期,刚需和换房者被裹挟着进场,形成全民加杠杆买房的盛况。
现在,最爱加杠杆的人群开始退场。一方面是高净值人群减配地产,另一方面是创造较高收入的行业,金融、地产、机关事业单位等,或行业受到整顿,或大幅度降薪,也无法再加杠杆了。那些没办法在深圳加杠杆买房的,要么在惠州加杠杆买了,要么在老家加杠杆买了。
其次,楼市后续需求的接续能力较弱
相比北上广,深圳是一个创业型的年轻城市,人口结构有3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创业型的氛围下,诞生了一批富豪;二是中产力量相对弱小。主要是因为政府、国企事业单位和高校规模小(高校近年来才有起色),这些机构主要创造中产;三是绝大部分人口(超过千万)是打工人。
也就是,腰部力量不足,或者说是哑铃型与金字塔型叠加的人口结构!
它导致的结果就是,当楼市上升时,“创业+年轻”的氛围下,需求很容易爆棚。但福兮祸所依、福兮祸所伏,当楼市下行时(比如现在),一旦非理性需求褪去,由于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中产力量不足(腰不行),刚需和改善型无法起到“支撑力”的作用,托不住下坠的楼市。
今年截至5月中旬,深圳共推出40个新盘项目、14951套住宅,但整体去化不到3.5成。有的开盘一个月过去了,去化不足一成。唯一一个“日光盘”,龙岗布吉的信义荔景御园,最主要原因是便宜。复式户型90多平,带赠送达120多平,折合单价四万/平,周边小区在5-6万/平。新房项目仍以促销为主,去化周期只有15个月的情况下,去化这么难,可见需求之疲弱。
这就是为什么,与北上广相比,楼市上涨的时候,深圳涨比较快。下跌的时候,深圳跌得也更明显!在过去周期性波动的逻辑下,即便量价明显下跌,所有人都会相信,还会涨回来。但现在,支撑这种逻辑的因素,都不在了。比如,加杠杆,学校(教育均等化了),人口,产业基础(深圳产业基础之一就是“金融+地产”),房价预期,以及房子“供不应求”的执念。
说到“供不应求”的执念,就要谈供给侧改革!
我2007年到深圳工作,进入地产研究领域。那时分析深圳房价上涨原因,保准会提到“供不应求”。2008年以后,各种文件都会提到“四个难以为继”(其中之一就是土地资源难以为继)。
那时,任何一个深圳人,不管是干房地产的,搞实业的,政府人员,还是居民,如果讲到“深圳缺地,深圳缺房”,都深信不疑。但现在,就住房来说,深圳既不缺地,也不缺房。
这主要归功于深圳近年来的供给侧改革!一是调减商办用地,转为住宅用地;二是将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从过去的15%左右提升至25%;三是住宅供应中大规模增加公共住房。考虑到各大中心区高达40%左右的商办空置率,以及产业外迁,以后深圳更不缺住宅用地。
去年以来,深圳二手房、新房成交不好,很大原因与公共住房分流需求有关。近期人才房、安居房大规模上市,供给侧改革效果显著。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是个好事情,但应该在楼市爬坡期顺势推出,以对冲需求、给楼市降温。不能在楼市爬到顶端了,突然大规模放量供应。
就好比,尽管水还在沸腾,但釜底的薪已被抽走了,这时又来了一瓢冷水!当下深圳的供给侧改革,尽管推进的非常不容易,但事实上来讲,该来的时候没来,该慢慢来的时候,却很用力地来了。
深圳人口减少,这是个大事情!
因为,北京、上海都在有意识地控制人口,人口减少在意料之中。深圳则一直保留着改革开放以来“包容性”的城市底蕴,而占存量住房52%的城中村,极大地降低了生活成本;生产生活服务业比较繁荣,也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外来人口到深圳,安定下来,不是问题。
深圳人口减少,与疫情有关,但外向型经济受挫、线下服务业复苏慢、产业转移等导致就业机会下降等,才是主要原因。同时,内地省份“抢人”不遗余力,特别是深圳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湖南,积极推进“强省会”建设,省会长沙已成为2022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
深圳的核心竞争力,溯源来看,就在于大规模的城中村和打工人,创造出低成本的外向型经济优势,由此逐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实现产业升级。而在“科技创新+内需消费驱动”的新发展格局下,确保人口规模、吸引优秀人才、降低运营成本,才是深圳转型升级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讲,深圳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是非常必要的,放开摆地摊也是必要的。目的就是让上千万的外来人口,能在深圳体面地扎根下来,逐步夯实中产阶层,让腰部力量强健起来,楼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就是“内生动力”。这样,不断下坠的楼市就有了支撑。
当然,这个过程中,前期过快上涨,泡沫化严重的商品房市场,会有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关键是能否有强有力的对冲势力,让这种下滑平缓一些。深圳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较小,也有较强的城市治理水平,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下跌,也能在涅槃重生中迎来房地产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