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黄河穿过吴堡这座陕北小城,怒吼着,咆哮着……历史赋予了吴堡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赋予了她丰厚的自然资源。清脆香甜的青梨、爽滑劲道的手工空心挂面、细腻柔软的桑蚕丝……近年来,得益于“一青二白”产业布局,勤劳的吴堡人让一个个古老的特色产业在黄土地上“华丽变身”,焕发出勃勃生机。
希望·青梨老树“活”起来
“青梨又称瓣子梨,果肉脆甜多汁,富含多种维生素,你在别处可吃不着咧!”9月15日,在吴堡县辛家沟镇霍家山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农户霍月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的身后,200亩青梨已经成熟,散发着阵阵清香。
(相关资料图)
吴堡青梨至今已有千余年种植历史,但“出圈”却是近些年。
“以前的青梨品种不好,效益低,也不好管理。”70岁的霍月明是种地“老把式”,提起老品种青梨也面露难色,“改良过的青梨树最早3年便能挂果,达到盛果期后亩产可达4吨,效益非常好,咱农户种植也有了希望!”
树龄老化、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病害严重……吴堡青梨独一无二,但可惜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为种种原因,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下降,2015年濒临灭绝,全县3个村仅种植11株。
如何让传统老树种“活”起来?如何让清香的味道“留下来”?对11棵青梨树进行精细管理,诱变选种,成功采穗嫁接苗木1500株;在贾家山村、霍家山村等地规模化种植青梨近300亩,并推广主干型栽植技术;建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堡青梨试验示范站,用科技的力量优化青梨品种、提升青梨品质……自2015年以来,吴堡县开展青梨的抢救性保护、繁育,将其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了产业定位、扶持范围和补贴标准,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吴堡青梨产业。
“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推广,青梨挂果率明显提高,今年预计青梨亩产达4000多斤。”吴堡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永红介绍,当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青梨示范园2000余亩,下一步计划发展万亩青梨,预计2024年挂果面积达6000亩,产量达1.2万吨,真正让青梨老树“活”起来。
传承·空心挂面“火”起来
和面、摊面、搓大条、搓小条……9月15日,在宋家川街道前庙山村的吴堡县挂面哥农产品有限公司里,经过12道工序,一把把茎直中通、细若发丝、洁白光韧的古法手工空心挂面便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款是红烧牛肉空心面,这款是豚骨叉烧空心面,都是‘明星产品’。”仔细打量着刚生产出来的挂面,“挂面哥”郭荣亮介绍。
打过工、卖过车、养过牛、当过淘宝店主,在郭荣亮心中,自己是一个被电商改变的人。他坦言:“吴堡常年干旱少雨,很适合晾晒挂面,然而吴堡传统作坊制作的挂面质量参差不齐,产能也不足。返乡创业,就是想把独特的制作工艺留下来,让更多家乡人增收就业。”
色白味甘、食之柔滑……一把挂面,饱含着吴堡人的坚守,饱含着“挂面人”的传承,也承载着吴堡老百姓的希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我们增收的好产业。”在“挂面哥”公司干了3年,前庙山村村民任秀冬的幸福感增强不少,她笑着介绍自己的新生活:“一个月能赚3600元,管吃管住,还交了不少新朋友。”
扩产能、拓市场、创品牌。在守住千年传统挂面手艺的同时,以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吴堡人不忘搭乘互联网的“顺风车”,利用电商、直播等销售新模式,拓宽电商销售渠道,做优们吴堡手工空心挂面产品,做强“们吴堡”区域公共品牌,力促农产品上行,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古老的技艺在传承中“火”起来。
挂面加工农户100余户,挂面生产企业10余家,年产量稳定在4000吨以上,产值达6500余万元。2011年,有着千年历史的吴堡县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吴堡一张亮丽的名片。
如今,越来越多的吴堡人开始学习挂面技艺,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突破·桑蚕产业“牛”起来
“一定要仔细把蚕茧保护好,摊放的时候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厚……”在寇家塬镇杨家塬村,66岁的蚕农薛喜堂精心照料的蚕茧洁白光亮,喜迎秋蚕生产“开门红”。
吴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从小耳濡目染,薛喜堂也早早掌握了扎实的养蚕技艺,至今已有40余年。薛喜堂告诉记者:“养蚕时间短、见效快,春秋两季农闲时我们都会养蚕,今年一共养了10张蚕种。”
“一张蚕种县上给补助600元,我们今年养了6张。”距离薛喜堂家不远处,蚕农杨文爱和爱人宋角英也忙活着,每年靠养蚕他们能收入6万元左右,宋角英笑着说:“我们产出的蚕丝韧性好,制成的蚕丝被蓬松轻柔很受欢迎。”
杨家塬村桑树种植面积约600余亩,年产蚕茧10余吨,是陕北地区重要的蚕桑种养区域。自从杨家塬村建成村集体蚕丝加工厂,蚕农们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养蚕,是吴堡人传承了几百年的技艺。2021年,吴堡桑蚕茧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当前,吴堡全县桑园面积2.3万亩,年养蚕数量达5000余张,生产优质蚕茧近230吨。通过“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一匹绸”,吴堡县提升蚕桑产业布局,完善蚕桑上下游产业链,一条“致富路”引发山乡“蝶变”。
“今年以来,我们实施低产桑园改造1100亩,春蚕养殖540张,秋蚕养殖468张,全年突破1000张,预计产值达265万元。”张永红介绍,吴堡县现有蚕丝综合加工合作社4家,年生产蚕丝被3000余条、生产蚕沙保健枕3000余个,年产值达877万元。
“产业振兴,首先要走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我们将通过提高产业补助标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措施,持续扩大‘一青二白’产业发展优势,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张永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