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木元 周佳佳 郑真鑫
今年,从“以竹代塑”倡议被列入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果清单,到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再到世界贸易组织举办的会议上探讨如何促进由中国牵头发起和主要推动的“以竹代塑”倡议的对接合作,竹子因其独特优势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以竹代塑”倡议也持续多日登上热榜。
代塑,竹子因何成为“天选之材”?“以竹代塑”又如何能照进现实?政协委员、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进行了深入解读。
(相关资料图)
都是塑料惹的祸
“塑料制品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由于塑料制品本身难以降解,所以塑料污染也给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带来了严重威胁。”国际竹藤中心副研究员牟少华表示。
牟少华介绍,目前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出台有关法规,明确相关禁、限塑政策。我国于2020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因此,研发、生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点和关注重点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表示,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全球共谋绿色发展的当前,可堪大用的竹材或为“天选之材”。
杨忠岐列出了竹制品替代塑料的一系列优势:一是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生长快,竹林种植行业发达,竹林面积稳定增长,可为下游竹制品制造业持续不断地提供原材料;二是竹子用途广,涉及到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适应各类替代需求,可提供多元化塑料替代方案;三是竹子一次种植,多年收获,永续利用,其生长过程吸收碳,通过加工成产品储存碳,助力实现碳中和;四是竹子几乎没有废料,从竹叶到竹根都可以利用,极少的竹废料亦可用作碳原料;五是竹制品使用后可实现迅速、完全、自然的无害化降解,同时节约垃圾处理成本。
“竹子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重要生态价值,还可依靠科技创新,培育、研发、制造出先进、环保的竹基生物质新材料,为人类提供物美价廉、低碳环保的建筑建材、家具家装和日用生活产品等。”杨忠岐介绍。
“以竹代塑”体现中国智慧
产竹国不止中国一个,为什么中国要倡导“以竹代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胜于言。作为世界塑料生产、使用、出口、进口的第一大国,我国可在当前世界禁塑潮流中主动担当、率先倡议‘以竹代塑’,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绿色发展、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体现了中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决心,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牟少华表示。
当然,还有一个资源禀赋问题。“在全球已知的1642种竹类植物中,我国有857种,占52.2%,是当之无愧的‘竹子王国’,‘以竹代塑’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杨忠岐进一步介绍说,目前,中国竹林面积达701万公顷,竹材年产量约为4000万吨,不过,这个数字只占竹林可采伐量的1/4左右,仍有大量竹类资源被闲置。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竹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竹产品小到面巾纸、吸管、餐具、毛巾、地毯、西服,大到房屋建材、竹地板、桌椅板凳、车厢底板,风电叶片等,正畅销世界多国。
“统计显示,中国竹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820.97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3217.98亿元;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2亿美元,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以上,居世界首位。”杨忠岐表示,中国是竹资源大国,也是竹产品大国,倡议“以竹代塑”具有先天优势,而这个倡议也体现了“中国智慧”。
创新升级,提升中国竹产业发展水平
“竹子在应对气候变化、民众生计改善、绿色增长、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等诸多全球性问题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杨忠岐表示,在全球共谋绿色发展的当前,竹子是一笔可堪大用的天然财富。随着中国竹产业的蓬勃发展,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技术创新越来越走向世界前列,饱含中国智慧的“竹方案”折射出绿色未来的无限可能。
不过,杨忠岐也表示,当前我国竹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不少人对于竹资源的优势认识不足,竹产品的推广使用还存在一定困难,未来推动‘以竹代塑’还需要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
“要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支持竹产业提档升级,进行深加工,提升竹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牟少华建议,将竹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加快推动竹产业有效融入县域经济、电子商务和新经济模式,积极深化竹产业与建筑、设计、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竹资源数字化发展,加快建设竹资源、竹产品数字资源库和竹产业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杨忠岐还建议,要充分利用好国际竹藤组织这个平台,加强中国竹藤标准的国际化。据了解,目前中国发布的竹藤标准已有66项,而国际上同类标准大概只有五六项。“应该通过国际竹藤组织,向各成员国推介中国的标准,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这样有利于竹产品的国际贸易往来,也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以竹代塑’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