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围绕低碳优先、绿色发展、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在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的东坪山片区打造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2021年以来,在实现近零碳排放的基础上,占地1383.18余公顷的东坪山片区持续减碳100余吨。
“三新引领”建设美丽城市示范区,让美丽成为潮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厦门市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发挥多部门联动和系统集成作用,高效完成从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到建成验收等示范工程创建全过程。
新理念引领前瞻性规划。厦门市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理念,将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目标贯穿在《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东坪山片区详细规划》编制全过程,印发《厦门市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项目工作方案》,充分应用建筑、交通、能源、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各种低碳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
新机制引领全社会参与。成立东坪山片区发展提升指挥部,建立“指挥部吹哨、各部门报到、区政府领跑”工作机制,形成“拆、建、治、管”完整闭合链条。建立“国企筑巢引凤、市场开花结果”开发机制,国企负责景源景点、公共配套建设,搭建基础扎实的“底盘”和“插座”,引导社会资本和多元经济主体参与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业态,丰富“模块”和“插销”。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壮大片区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国企合作参与片区发展提升。
新技术引领低碳化建设。推广太阳能面板和通风屋顶、外墙夹心保温、门窗节能等技术,让“新民宿”绿起来。布设400盏LED太阳能路灯,自动调节亮度和开关,减少输入电源电能消耗,让“智能灯”亮起来。优先发展电动化公共交通,新开通1条纯电动公交线路,投入3部纯电动巴士,让“网红车”跑起来。推广普惠手机APP、微信小程序,对居民和游客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分类回收、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进行积分奖励,让“小程序”赚起来。
“加减乘除”建设低碳优先示范区,让低碳成为时尚
厦门市坚持有增有减、多轮驱动,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打造人居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良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初见成效的城市“绿肺”。
提升碳汇做“加法”。以全面加强现有林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基点,合理设计植树造林工程阶段性目标,在功能性建筑物周围开展绿化行动,完成林相改造总面积4595亩,进一步提高社区植被覆盖面积和品质,最终形成多功能、复合型森林植被体系,有效巩固植被综合碳汇能力。
降低排放做“减法”。以全面拆除违法建筑和推行垃圾分类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整体景观,恢复东坪山自然环境的宁静优美。东坪山整治提升工作共处置违法建筑1099栋,违法建筑面积8.5万余平方米,清理占地面积58.11万平方米,累计减碳量1170吨。
协同增效做“乘法”。优化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产业结构,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拆除违法建筑,整治违规会所、农家乐、小作坊、非法养殖等污染单元,推动产业优化,实现多重叠加效应和复合倍增效应。
污染防治做“除法”。推进污水管网提升改造,新建污水管道5.2千米,实现片区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溯源整治东坪山水库、东山水库周边排污口23个,水库水质达到四类功能区标准。做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分类类别和分类处理“三个全覆盖”,实现片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两山”转化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让绿色成为常态
厦门市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思明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通过生态复绿、生态旅游、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农业等方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增值、居民增收、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通过逐步恢复森林群落层次及生物多样性,实现景观优美、效益显著的近自然景观效果,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生态理念充分融入整体提升改造进程,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生态产品实现“绿色”经济价值。发展低碳农业,打造集休闲采摘、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小型农家体验馆”;加大与运动、娱乐和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建设山地生态低碳公园,开启生态旅游新商机。
探索建立低碳城市试点体系。扩大推广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充分发挥下潭尾湿地公园二期金砖会晤碳中和示范基地作用,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率先制定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区等验收技术规范,推出全国首个碳中和服务平台,积极创建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校园、低碳景区,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及机关碳中和等试点示范工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城市试点体系。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