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右江日报
(相关资料图)
本报百色讯 近日,百色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通报2021年市直单位绩效考评结果,市农机中心再次荣获综合绩效考评一等等次并获评绩效管理优秀单位,综合得分位列19个同类单位的第1名,已连续5年在全市综合绩效考评中获一等等次,连续2年获得绩效管理优秀单位,在推动百色高质量发展中交出了一份闪亮的答卷。
近两年来,市农机中心高度重视发挥绩效考评“指挥棒”作用,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责任落实“三到位”。通过成立绩效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指派专人统筹,强化责任落实;严格实行“红黑榜”制度,强化督促检查;科学实行二次分配,强化结果运用等,早部署早推动,促进重点绩效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工作成效呈现“三新”:
争取资金取得历史新突破。2020年至2021年,争取到各类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约1.9亿元,比2015-2019年下达资金总和多0.84亿元。
智能农机树立行业新标杆。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全面普及,轨道运输机解决了山区农业生产运输肩挑背扛难题;秸秆粉碎机变废为宝,提供秸秆污染治理新思路;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高效打药施肥,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终端应用,实现农业生产从机械化到智能化、信息化跨越。农机化工作成效突出,工作做法获《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宣传。
重点领域创造百色新经验。山区芒果生产宜机化改造提升工程作为广西唯一,同时也是芒果产业的唯一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一批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典型案例》;主持制订《广西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获农业农村部和自治区农机中心肯定、推广。攻关山地运输技术,在全国性期刊《农业机械》成功发表轨道运输机应用与管理学术论文。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农机中心充分运用绩效管理方法,勇于创新、攻坚克难,高位推动农机装备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推行“双挂钩”制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创历史新高。市农机中心努力克服补贴政策调整过渡期影响,创新性推行县(市、区)任务和个人绩效“双挂钩”制度,将全市12个县(市、区)分为重点督导县、重点推进县、统筹推进县三大类,采取主要领导总体抓片区、分管领导具体抓县区、党员干部一对一联系指导的方式加强督导;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蹲点,谋思路、解难题,争取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与基层农机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户宣传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政策实施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拓宽农机应用新领域。两年来全市共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1.34亿元,位列全区第四,受益农户20034户,补贴机具26375台(套),创历史新高。
用好绩效“指挥棒”,糖料蔗生产机械化向全程发展。针对全市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偏低、工作推进难等问题,市农机中心勇于担当,主动将该项补贴任务列入本单位和县(市、区)绩效考核指标任务,这在全区尚属首例。通过绩效“指挥棒”,主动加压、传导压力,并结合实际出台相关工作指导意见,形成市、县、乡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两年来,争取到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补贴资金4581万元,糖料蔗耕、种、管、收、运输各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农机具投入助力粮食生产安全。紧扣农时生产需求和粮食生产农机装备短板,科学制订“高效机收大比武”“春耕农机具结算量”“秋冬种收获面积”等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临时性重大绩效指标,有效提升农机保有量和作业质量,切实补强粮食安全生产短板。2020年至2021年,全市在“春耕”“双抢”和秋冬种等重要农时,投入农机具约30万台(套),发动130余家农机服务组织和28万农机户开展农机生产作业,共完成机耕633.26万亩、机种96.5万亩、机收233.44万亩,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作用。
突出示范引领,发挥农机化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注重考评示范基地的长远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遵循农机农艺相适应、乡村振兴靠农机的思路,积极发展“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合作社服务+农户入股”经营新模式,优先同步开展宜机化改造和机具应用,优先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分红收益,优先总结典型经验,强化辐射带动作用。2020年至2021年,争取到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资金1365万元,成功建成3万亩的芒果、油茶、柑橘、猕猴桃等自治区级农机化示范基地6个,辐射带动近6000户农户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以自治区建设标准为标杆,全市已累计建设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33个,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的百万亩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水稻、糖料蔗、桑蚕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示范区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芒果、猕猴桃、沙糖桔等特色产业将机械化延伸至收获后初加工,实现生产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苏 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