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赵珍是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她还有个特别的身份——西双版纳老州长召存信的侄孙女。赵珍一直在家乡守护着召存信故居,传承和弘扬召存信的崇高精神。“爷爷教育我们,只要把各族群众拢在一起,事情就能做好做成。”赵珍经常到村里、镇里给党员群众讲述召存信的事迹。她说,召存信给家里留下一条家规,不管是什么民族的群众来到家里,一定要留人家吃了饭再走,各族群众都是团结和睦的一家人。


(相关资料图)

整董居住着傣、哈尼、瑶、彝等11个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赵珍的家成了各族群众的“会客厅”。大家不仅来参观学习召存信的事迹,还一起携手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在赵珍家的吊脚楼一楼,摆放着各种茶叶产品和不同民族的织锦手工艺品,以合作社形式带动周边村组各族群众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远销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

“村里有3个瑶族寨子的茶叶品质很好,但是加工技术欠缺,我们就到村里收购鲜叶,开展加工技术培训。如今,瑶族村寨的茶叶收入十分可观。”赵珍说,每年合作社都要到整董村的中曼箐等瑶族村寨收购2吨左右的鲜茶叶,1公斤鲜茶叶的收购价在60元左右,有效带动了瑶族村寨种茶制茶增收。

今年,赵珍计划再成立一个民族手工艺产品加工合作社,挖掘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创新开发民族服饰、茶席、挎包等手工艺产品。目前,她在整董村布置了7台手工织布机,还在周边哈尼族寨子、瑶族寨子开展手工织锦培训交流,20余户不同民族的群众成了手工织锦专业户。“就在上个月,有客户订了20多个瑶族特色包包,还有客户需要200多床哈尼族特色布艺,瑶族、哈尼族的姐妹们一起在赶制订单。”赵珍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整董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在阵地培育、典型引领、活动牵引等方面持续发力,2016年建起了“江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召存信民族团结楷模展示馆,大力宣传召存信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民族团结传统深入人心。

民族文化浓郁,传统村落保护完好,这是整董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为满足各族群众住房条件需求,保护好传统民居,整董镇充分挖掘和梳理古村落个性和边地文化,通过创新转化,升级文旅形态,逐步促进村落持续完整发展,提升村民人居环境,7个传统村落做好风貌保护的同时实现宜居宜业,乡村发展拓展新业态,各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整董镇曼滩村民小组就是其中一个传统村落,从远处望去,一栋栋木屋瓦面的特色民居,与村前的阡陌稻田勾勒出一幅田园画卷。村寨中干净整洁,石板路两旁芭蕉翠绿,猪圈、牛圈全部搬到了村旁的集中养殖小区,村庄环境宜居舒适,别具民族风情。

“民居提升改造中,为了保留传统的民族建筑风貌,除了政府补助资金外,每户村民都增加了建设成本,大家都希望能把村寨特色保留住。”曼滩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赵云梅说,全村110户人家互帮互助,一户不落地实现原有房屋建筑风貌统一,大家还全力支持村庄公共设施建设,无偿让出自家土地,用于村庄道路、活动场所建设等。村庄环境变美了,民族特色也留住了。

以文化发展聚民心,整董镇积极推进乡村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成功创建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2个民族特色村,曼滩村荣获全国十佳魅力乡村称号,曼贺村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力度,各民族携手奋进,共同繁荣发展。

本报记者 沈浩

团结心语

在产业发展、增收致富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整董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注重发展民族经济,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依托热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雪茄烟、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各族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逐年增加,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高。

记者感悟

整董镇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好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的同时,着力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好民族地区经济,让传统村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沈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