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投入家乡怀抱
廖小兰
清晨起来,放眼望去,东升的暖暖的太阳,撒在一栋栋漂亮的琼楼玉宇上。武宣城东新区一带,到处高楼林立,在漂亮宽敞的八车道上,大小汽车你追我赶,奔赴在奋斗的路上,若突然身置其中,你很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新兴的现代都市,但这只是目前发展中的武宣县城,也是我引以为豪、越来越眷恋的故乡。
记得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瘠,四周的红土地酸而瘦,难以种植出收成丰硕的农作物,人们依靠少量的土地为生,只能勉强温饱度日。1998年,我填高考志愿时,为摆脱和远离家乡的穷苦潦倒,到外面去看看,所有志愿全部选填到离家较远的首府南宁。2002年7月毕业,没有国家分配,当时也没有机会考进体制单位,所以,我没有想过回武宣工作和发展。这实在是因年少时家在武宣农村,爸爸是建筑工人,四处外出打工,导致假期回家,我都要和妈妈一起做很多没完没了的农活,却又愣是不见生活有什么起色。当时我就暗想,能出去的话,这一辈子都不要回农村做工了,太辛苦了。
那二十年前的武宣街道,算上承接往前的十几年光景,都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从街头新花园走到旧花园老街,不到半小时就逛完了,一点意思都没有。在南宁刚毕业时,我年轻气盛,总想着要在外面闯一闯,做出一番事业。做过销售、美容导师、当过个体户,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在外闯荡了几年后,在2008年的一天,我回家看到家里的父母渐老,年过六十的父亲看到我这样奔波,心疼地说:“兰啊!回来吧,回武宣来找一份工作,离家近点,我们才放心。”当时恰遇在外事业受阻,想想父母年迈的身影,便毅然绝然打包行李回到武宣。
当时正好政府有零就业公益性岗位,我被分配到县城外八公里的二塘镇某部门工作,当时路还是刚铺的碎石路,刚学会骑电动自行车的我,上班的路上还摔过几次,每月领到手的是微薄的工资,如此又几次想放弃外出,都是爸爸鼓励我坚持下去,“后面会好的”,就这样,我在武宣呆到现在,结婚生子、建房买车,一晃14年就过去了。
作为一名县城老百姓,这十多年来,我亲身见证了身边突飞猛进发展的武宣,因县城扩建发展为如今武宣的城东新区,这十年来显然进入城市建设“快车道”,路边的街灯、花圃、公园等各类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扩建城区陡然一新,县城区域活力倍增,时尚小区、超市、小吃街、现代影院等应有尽有,感觉和在南宁、柳州时的生活感受差别不大。现在的武宣,正在致力打造“绿水仙城 大美武宣”和筹建“世界级滨湖城市”的壮美蓝图,不久的将来,武宣有望形成处处皆风景的可全域旅游格局。此外,武宣交通方面的水路航运、高速公路、高铁也正在加速发展,这足以令人振奋并坚信武宣未来可期。
从二十年前在武宣县城没有什么人购房,到现在越来越多村里人到县城购房、生活和工作,这些人有不少是脱贫户,因易地搬迁政策,迁到城东新区这片热土上来。县城居民不断增多,形成了乡间和城镇边沿地带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而县城居民的增多,促使他们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多,武宣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街道社区,由从原来的五个增加到了现在的十个。当下,是武宣县城街道社区部门最多的时候。
由于街道社区部门的增多,需要的社区干部也相应增加,我因此有幸于近年成为一名为社区群众服务的网格员和社区干部,在最基层的位置,通过投入为群众服务的优抚救济、平安治理、矛盾调解、劳动就业、生态环境、卫生医疗等基层中心工作,切身体会着武宣变得越来越好的事实。
来宾市建市的二十年来,也是武宣腾飞发展的二十年,我也从一名一心想远离家乡的小女孩,到今天惊喜于她的华丽转身,而心甘情愿为家乡发展默默服务的中年人。希望有生之年,能一直为武宣的发展贡献力量。因为这越来越美越醉人的武宣,总让我恍若工作和生活在梦境般的花园里,再也不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