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变清溪 “曲乡”飘新香
——古田县红曲产业水环境污染整治一线见闻
(资料图片)
古田县在玉源溪畔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制曲废水达标排放,还老百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新春时节,记者来到盛产红曲的古田县平湖镇玉源村,看到眼前的山光水色与几年前的景象迥然不同,溪流水质清澈,岸边柳绿成荫,群众在步道休闲散步,不远处可见几只白鹭飞翔嬉戏。
每年的3月至11月是古田红曲的生产旺季,往年到了这个时候,穿村而过的玉源溪就会“羞红了脸”,这是违规排放的制曲废水将清溪染红。由于制曲从业者“只要曲香,不顾溪净”,让富民强村的红曲产业一度成为“点题整治”对象。
红曲由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大米上形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的酿造、腌制、着色。古田红曲酿造技艺传承千年,历史上曾出现“千村制曲”盛景,素有“中国红曲之乡”的美誉。由于气候适宜、传承有序,平湖红曲质量为古田之最,生产作坊集中于玉源村。
“玉源的红曲产量占全国的九成以上,过去家家户户制曲,现在仍有37家红曲家庭作坊和9家制曲厂。”玉源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郑前明说,发达的制曲行业让玉源村声名远扬,但制曲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问题一直是“老大难”。
红曲的制作工艺较为特殊,由大米通过高温蒸煮、自然发酵而成。过去,由于生产方式粗放、环保意识淡薄,玉源村的红曲生产企业、作坊大多存在环保手续不齐全、环保设施未建成或未验收等问题,致使蒸米产生的浸米水、发酵走菌使用的喷淋水未经有效处理即排入玉源溪。
久而久之,制曲产生的废水将玉源溪部分河段染红,令水环境不堪重负,成为大地的一道“伤痕”。由于红曲带有特殊香气,被染红的溪水竟也传来阵阵“曲香”,这让周边群众不禁眉头紧蹙,只好绕着走。
玉源溪不仅是玉源村群众的“母亲河”,还是古田翠屏湖的上游河流。如果任由污水随意排放,引起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将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制曲行业的稳定发展。
2019年,古田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推进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研究出台了《古田县红曲产业水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由县直各有关部门合力开展分阶段综合整治行动,并列入古田县纪委监委“点题整治”重点监督项目清单。
红曲产业涉及群众的基本民生,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为此,古田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认真梳理防与治、疏与堵的关系,因地制宜探索常态长效工作机制。
一方面,加大巡查监管力度,督促规模化红曲生产企业及时完成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申领等,有序开展日常运维和定期监测工作,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在红曲家庭作坊排污口铺设尾水收集管道,对生产废水进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源头治理是系统治水的关键环节。古田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玉源村9家红曲企业已按照要求完成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37户家庭作坊的生产废水已接入污水处理设施。经第三方“双随机”监测,浸米水和外排口的水质都达到了排放标准。
污水不再直排,群众期盼已久的玉源溪平湖段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该项目新建护岸、巡查步道、生态缓冲带、花池等,争渡廊、千帆竞发、仙舟竞渡3处生态节点错落有致分布在河道周边。
“去年,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在玉源溪上举行,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大家都为‘红河变清溪’感到欣喜。”郑前明说,在龙舟宴上,乡亲们品尝着新酿的平湖红曲酒,更觉回味悠长了。
一泓清水带来的幸福感,流淌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如今,“既要曲香,又要溪净”已经成为玉源村制曲行业的共识,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有了更加坚定的认同感。
随着古田红曲产业水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不断取得实效,为产业提质升级创造了良好环境。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古田县提出大力发展以食用菌、果蔬、红曲为主的“3+N”特色产业,启动平湖红曲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规范提升红曲产业,持续打响“中国红曲之乡”品牌。
本报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杨远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