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116年的发展历程里,创始人之一的梁培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1875年,籍贾顺德的梁培基出生于广州一个装船工之家。最初,他父亲想让他学装船,他装出一只模型小船后就没兴趣了;父亲无奈,送他进了一家铺子当茶童,眼看步步高升到伙房大师傅了,他又跑了回来,说“这工作不是我要做的”。直到在父亲友人的介绍下,他进了博济医校学医,这才安下心来。
后来,梁培基从博济医校毕业后,就开始挂牌行医。梁行医初期,由于民众缺乏对西医西药的认识,有病都习惯用中医药治疗,因而业务清淡。直到他治愈一富家子弟的顽疾后,声名鹊起,局面才为之改观。
当时华南地区疟疾连年流行,老百姓深受其苦。思维活跃的梁培基以特有的视野和机敏,把治疗疟疾的西药成分——奎宁与一些老百姓熟悉的中药成分混合,顺势大胆推出一种自制的治疟疾药物,命名为“梁培基发冷丸”(广东民间称疟疾为“发冷”),及时投放市场。由于疗效显著,梁培基发冷丸很快便畅销华南各省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药。
当时做广告的办法,是上街贴“街招”。各厂商的人都想出新奇的办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广告战相当激烈,主要办法是互相覆盖。梁培基的街招是把字写得很大,一个字一张纸,专门贴在火车站、码头及闹市。但那些地方广告战尤其激烈。梁培基的广告往往被人覆盖,有些人故意把发冷丸中 “丸”字的左边一撇上那个点覆盖了,“丸”字变成“九”字(广州话“九”与“狗”同音),这就成为“ 梁培基发冷九”,发冷丸读成“发冷狗”,因此在社会上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没想到这不但无损于发冷丸的信誉,反而帮它做了活广告,使发冷丸的名声在社会上更加广泛流传了。
梁培基还特意编了一首儿歌,教给孩子们唱:《哎呀,阿苏老豆,着佐棉衲还打震,快买樽梁培基发冷九食下啦,傻瓜!〞意即“阿苏老爸,穿了棉衣还颤抖,快买瓶梁培基发冷
丸吃一下吧。这歌词很快就传遍了珠三角的大街小巷,无数孩子成了梁培基发冷丸的义务宣传员,让梁培基的大名不胫而走的是报纸上的一则广告。那则广告是这样的:第一天,报纸上只刊登“梁培基三个大字(立即便引起读者的好奇):第二天,在其后多加一个 “发”字登出(此时 读者已议论纷纷:你梁培基“发”了,也不必广而告之吧?);第三天,续添一个“冷”字(奇峰突起,爆笑的喜剧效果将广告效应推向高潮》:第四天,再将“丸”字推出。至此,整条广告完成。于是,妇孺皆知样的广告创意,放到今日也能达到“求关注” 的目的。
从1902年起,梁培基全力经营制药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短短十数年间,梁培基药厂已发展成为广东药业翘楚,而其“镇山之宝”发冷丸更是远销到美国和南洋等地,年销量达100万瓶。
除了经营药厂,梁培基还发展其他中医养生事业。1931年,梁培基把目光投向从化温泉,率先着手温泉区的开发。他兴建平房三幢,作为广州珠江顾养园的分园,并在园后的巨石上刻“天医处”三个大字。“天医”即“以大自然为医”也是梁培基一贯的医学观。他认为亲近大自然永远是人类保持健康的法宝。从年轻直到晚年,梁培基始终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各种“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并将它们与百姓疾苦、民族命运和社会进步紧密地连在一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