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瞅,这样的地,才能长出稻子呢!”10月27日,阜新市彰武县大冷镇上三家子村的2号稻田里,跟在收割机后面拾穗的村民张玉忠顺势弯下腰,抓起一把田土,攥紧,再张开五指,手心里出现一块紧实的泥团。

百米外,一路之隔的玉米地里,省水资源集团生态开发公司工程技术部负责人张成也从地里抓起一把土,手指未曾展开,土就被吹跑了大半,“粉细砂,水土难固。”他解释道。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这样的土地状况很常见。为涵养生态,去年,省水资源集团总投资30亿元,启动柳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以期通过“以水含沙”进行“旱改水”,与省内其他措施并举,锁住科尔沁沙地南移的脚步。

“在‘沙窝子’里种水田,种子钱都回不来!”开春,消息传到村里,67岁的王炳军反对声挺大。村旁,有大、小清沟两道水,早先有村民想借此种“来钱多”的水稻。无奈春天风大倒秧,夏天雨少水乏,秋天虫又闹得欢,“打我记事起,种水田的,没挣过钱。”

质疑声中,3月1日,投资13.5亿元的旱田改水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修渠,引水,8公里主管道、15.7公里田内玻璃钢管、113公里矩形槽铺设工程次第推进。84天后,1.14万亩水田完成整理。5月25日,引闹德海水库水源通水泡田,6月25日插秧完成,10月过后,收获开始。

稻花开时,拖过“旱改水”后腿的张玉忠口风变了,“稻花咋这么香,好闻!”秋收时,估算着年增收1.8万元的王炳军说起后悔话:“要不是咱耽误了插秧,收成能更好。”

提高农户收益只是第一步。“6万亩旱改水项目全部完成后,彰武就有了实实在在的6万亩‘生态之肾’,至少会形成50平方公里的湿地效应。”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表示。

“我们还要启动柳河两岸70公里护岸护堤及城区段238公顷生态景观工程,”张成抬手指向南方,“那时,与沈阳石佛寺水库现有的50平方公里湿地配合,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就会又增一批‘绿色卫士’。”

风过,稻穗摇曳,笑声远播。(唐佳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