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宁波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承压,开局平稳。一季度GDP总量首次突破3500亿元,达3516.4亿元,同比增长5.3%,增幅高出全国0.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0.2个百分点;GDP增量达405亿元,创正常年份历史新高。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5.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52.6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08.7亿元,增长4.0%。

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9.7亿元,同比增长8.5%。35个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石油加工业分别增长21.9%、17.1%和11.9%。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其中,信息、交通、金融、批发零售等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分别增长19.1%、10.7%、7.8%和5.2%;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0.0%和4.6%。消费方面,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37.5%;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95.4亿元,增长17.1%。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2%,制造业投资增长19.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0%。全市外贸出口占全国份额为3.74%,同比提高0.22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7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达39.5%,其中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5.1%和15.5%。

虽然宁波经济实现了“开门稳”,但眼下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承压,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困难不少,经济平稳增长面临更多挑战。

二季度是稳进提质的关键期。如何充分认识当前复杂形势,破解经济发展路上的主要矛盾,努力实现“半年红”“全年红”?记者就此采访了权威部门和相关智库专家。

一问:GDP总量和增量缘何创新高?

“从全国GDP排名前15位的城市比较来看,一季度宁波GDP总量与排名第11位的天津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宁波与紧随其后的青岛相比优势持续扩大。”市统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许婷娅说,一季度我市GDP总量、增量均创出新高,“虽然仍不及去年一季度648亿元的GDP增量,但那是超低基数基础上的增量,没有可比性。”

从季度增速看,一季度我市GDP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供需两端主要指标增速分别加快4个、3.3个、8.4个和5.3个百分点。

从结构来看,产业、投资和消费三大结构更趋优化。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1.7个、1.7个、1个和0.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优化,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3.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为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注入发展动能。消费结构升级,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增长137.5%,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增长75.1%,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增长27.3%。

从动能来看,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3.3%,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光缆、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和稀土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0.9%、42.2%、24.5%和23.5%。截至3月底,全市累计市场主体突破123万户,同比增长8.4%;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新增数量居全省第一,据测算,新增企业对一季度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8%。

二问:服务业贡献为何不及制造业?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之比为1.6∶47.0∶51.4,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59.1%和39.8%。

对宁波GDP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超过50%的服务业,为何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这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拖累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农贵新解释。

一季度,全市住宿餐饮业仅增长0.2%;房地产业较为低迷,同比下降14.2%,拉低GDP增速1.1个百分点。若剔除房地产业,则服务业可增长7.2%,其对GDP的贡献率将大幅上升。

实际上,今年我市服务业主要行业表现不错。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8%。其中,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三个行业增长率均高于GDP增速,分别增长10%、7.8%和10.7%,分别拉动GDP增长1.2个、0.6个和0.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势平稳,分别增长5.2%和4.6%,分别拉动GDP增长0.6个和0.4个百分点。

从供给看,二产特别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一季度,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其中,工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7%,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农业比较稳定,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4%,增速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从需求看,内外需求有效拓展。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内销产值4539.3亿元,同比增长15.8%,内销占比81.8%,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均实现10%以上的较快增长。虽然受疫情影响,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到一定抑制,但在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商品和网络消费的带动下,消费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一季度经济增长起到较好支撑作用。

三问:“进中承压”压力有多大?

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经济运行压力仍然不小,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订单下降、“剪刀差”持续存在、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3月底以来,周边地区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对经济正常循环带来较大影响。

据市统计局专家分析,二季度宁波经济平稳运行面临更多挑战,主要表现为:

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中小企业尤为困难。受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工业品进出口价格“剪刀差”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下降明显,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6%,企业亏损面达35%,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更为明显。

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加大。在芯片短缺未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本轮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特别是上海疫情对我市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加剧。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江苏、吉林等地疫情影响我市部分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供应,特斯拉、上汽通用等整车企业停产,影响我市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出货。3月份,我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比1-2月回落6.2个百分点。同时,物流受阻影响产品销售,企业库存有所增加,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5.4%,比1-2月下降2.6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增长33.7%。

疫情导致消费市场恢复受阻。疫情对聚集性接触性服务行业带来较大冲击,居民出行、旅游、娱乐等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9亿元,同比增长5.9%,与正常年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如2018年至2019年两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7.9%。

“面对以上问题和压力,宁波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多位专家表示,风物长宜放眼量,首季全市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为全年经济平稳运行打下良好基础,“下阶段只要措施有力有效,政府积极主动靠前服务,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住发展预期,就能巩固经济稳进提质基本盘。”

四问:居民“钱袋子”增长如何?

居民收入一直是社会各界比较关心的数据。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79元,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3元,同比名义增长5.4%,实际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5元,同比名义增长6.4%,实际增长4.9%。

四大项收入呈现全面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494元,同比增长3.2%,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净收入3895元,增长6.0%;财产净收入2358元,增长3.1%;转移净收入3132元,增长19.7%。相较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而言,转移净收入受养老金、离退休金和“非农非粮化”政策补贴的强力支撑,同比增速呈现“一枝独秀”态势,尤其是农村地区转移净收入增速高达25.2%。

居民收入增速排位总体前移。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速列全省第7位,较上年同期前移1位,较上年末前移3位。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位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速列全省第7位,较上年同期前移1位,较上年末前移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位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速列全省第10位,较上年同期下降1位,与上年末持平。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5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73,同比下降0.0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53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城镇居民高3.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下降,说明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基础更加稳固。”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副队长、新闻发言人金小天如是表示。(俞永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