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长得旺的菜苗放在里面,这些矮小的苗就要放在大棚边缘……”4月5日,在乌苏市八十四户乡巴海村村民黄沂珍家的温室大棚里,前来取经的村民络绎不绝,大家看着棚内一株株精心挑选、茁壮成长的菜苗,非常羡慕。
巴海村位于城郊,是乌苏市“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核心区域,每天从这里运出150余吨蔬菜。
(相关资料图)
作为科普带头人,村民黄沂珍20多年来始终与土地为伴、与农民结友,深得大家信任。随时随地,她都会为村民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和大家交流种植经验,解决种植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受黄沂珍的影响,巴海村“80后”新农人苏开丽也对大棚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日,她忙完大棚里的活,趁着天色尚早,又转头来到户外种植培育大白菜苗。
绿色无公害蔬菜长期以来一直是巴海村主打的种植品种,为了春提早、秋延后,增加收入,村民用育苗的方式一年可种植两到三茬。
苏开丽家有20亩地,大多种了白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以前主要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这几年,发现品质好的蔬菜市场行情非常好,果断将大部分地种上了果蔬。”苏开丽说,质高价优的蔬菜让巴海村出了名,一到采摘季,远近闻名的菜商都纷至沓来,让农民种菜的积极性更高了。
苏开丽从小就跟着父辈们下地劳作,那时候她常听老人们说“只要有地,咋都能活”这句话。
“我常给上初中的儿子说,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学会更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造福家乡。”苏开丽说,同时她也常常教导儿子,种地也是一份职业,不丢人。
当日,同在大棚内忙活的,还有黄沂珍33岁的儿子卢凯,这个眉目俊朗的小伙子勤劳肯干,做事专注,是母亲的左膀右臂。
几年前,卢凯考取了厨师证,辗转在各地酒楼饭店中工作,除去房租等日常支出所剩无几。近几年,巴海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打造“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这些让人刮目相看的巨大变化,吸引这个在外漂泊的小伙子回家创业。
“我们的‘巴海’牌蔬菜已销往乌鲁木齐等北疆各地蔬菜市场,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卢凯说,这样的金字招牌让他回乡创业有了更大的底气。回家后,他一头扎进大棚里钻研学习,仅1年多时间就掌握了多种菜苗的种植技术。
卢凯说,有别于父辈们的种植思维,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父辈的技术好,但是对新鲜事物接受较慢,许多老方法已跟不上现代农业的步伐。”卢凯说,他希望未来能够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以智能化、规模化提高农作物种植质量和效率。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农村也是年轻人可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乌苏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苏娟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乌苏市的田间地头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当前农村新业态蓬勃发展,年轻人接受新知识速度快、创造性思维强,有利于加速产业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品牌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