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成 甘秀珍 刘海花

水卧长桥长卧水,烟笼翠柳翠笼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深秋时节,笔者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神奇的惹巴拉、美丽的捞车河、古老的凉亭桥……传统村落古朴神秘,土家文化瑰丽多姿,令人流连忘返。

土家山寨惹巴拉。徐正祥 摄

洗车河与靛房河在这里相遇,汇聚成捞车河,滋养了捞车村世世代代的土家人。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桥,串联起惹巴拉、捞车、梁家3个自然寨;艳阳高照,桥上有不少村民在避暑纳凉,或闲坐谈心、或闭目养神,安静恬淡。

捞车村是一个自然古朴的土家族聚居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得益于优良的自然环境,捞车村是著名的长寿之乡,村里共有百岁老人3人,90岁以上的有20多名。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一排排土家“一字房”“转角楼”,依山而建,黄墙青瓦,飞檐翘角。捞车村现存明代建筑15栋、清代建筑158栋、民国建筑134栋,是土家族传统民居保存最完好的特色古村寨,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寨”。

凤凰县菖蒲塘村。吴东林 摄

2016年至今,捞车村不断对景区提质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土家民俗风情,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研学。2023年上半年,惹巴拉景区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0万元。

“入户道路硬化率100%、安全饮水普及率100%、卫生厕所改造率100%。”景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捞车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传统文化保护、人居环境整治、景区提质改造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等国字号品牌,被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像捞车村这样,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乡村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村寨,在湘西大地上俯拾皆是。一大批各美其美的“明星村”“网红村”出道出圈,环境改善提质同时也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

近年来,湘西州围绕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愿景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湘西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治厕所、治垃圾、治污水、治违建、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等“四治一消除”为重点,按照“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的要求,统筹做好农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

全州农村“厕所革命”强力推进,今年全州改厕任务为户厕17210口,旅游公厕33座,全州已完成农村户厕改厕任务2664口,公厕6座。

全州农村垃圾分类逐步推行,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加强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集镇垃圾集中无害化焚烧处理效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及有毒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和河道水面漂浮垃圾清理整治;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不出户、不出村、不出镇”“三掉三化”无害化处理模式。

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全景。(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湘西州农业农村局提供)

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类实施,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城镇周边村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收集处理;对距离城镇较远、人口居住集中的村庄,采取统一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实现雨污分流、达标排放;对地形条件复杂、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分区域采取大集中、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灵活方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重点任务,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治理任务55个,已完工22个。

各村寨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路域环境整治目标任务240公里,已经完成147公里,户外管线治理任务200公里,完成户外管线治理100.7公里,农村“空心房”任务4255栋。危房改造任务382户,已经完成194户,创建森林乡村任务40个,已经完成8个,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实现“庭前有绿、推窗见景、村容靓丽”。

5月3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若干规定》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的出台,为精准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促进湘西州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供了法治保障。

湘西州坚持全州一盘棋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的思路,将最美乡村、最美农家创建与全域旅游、最美城镇、最美生态公路创建紧密结合,今年以来全州推进最美集镇创建任务48个,计划开工项目建设79个,已经开工57个,最美村寨200个,计划开工项目222个,已经开工186个,评选最美农家任务10000户,已经创建5954户。

9月20日,笔者来到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垌村,只见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都忙着招待游客,兜售农特产品。近年来,该村创新思路,走集体产业发展促脱贫的路子,发展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如今村里基础设施齐全、村容卫生整洁;游乐场里,悬崖秋千、碰碰球场、极限滑草等项目相继建立,到处喧天笑语;地里种有280亩猕猴桃、核桃等高产值农特产品,供不应求……

“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两三万人,仅门票收入就超过250万元!”村支书彭运江告诉笔者,目前该村集体资产突破1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0000元。“下一步,我们打算开发更多项目,搞精品民宿,让‘一日游’变‘多日游’!”

村村可入画,户户皆宜居,村貌换新颜,产业大发展,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画卷在湘西大地渐次铺展。

(一审:夏博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