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记者景春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富则国家强。
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武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蔬菜为主导,带动一产提质增收;以园区为支撑,推动二产扩容增效;以旅游为引擎,拉动三产提档升级”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数据,最有说服力。
十年来,武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突破70亿元,是十年前的2.1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6%以上,是十年前的2.3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是十年前的5.4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达到30028元,是十年前的2.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5%,达到10476元,是十年前的3.2倍……
特色产业优势尽显,乡村旅游兴盛发达,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武山县各乡镇因地制宜,紧抓特色,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武山大地处处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天水日报》2022年10月10日四版
突出蔬菜首位产业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渭河在武山境内有5条较大的支流,这些支流流经区域土地肥沃,成为武山发展蔬菜产业的先天优势。
从露地种植,到普通塑料大棚,从建设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到蔬菜品牌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山蔬菜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一步一个脚印,不仅发展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还成为群众增收的“加速器”。
金秋九月,洛门镇郭庄村的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蒜苗长势喜人,村民陈银海正忙着给蒜苗灌水。“今年种了3亩蒜苗,按去年的行情至少收入5万元。”陈银海乐呵呵地介绍说,大棚采取的是“春莴笋+秋蒜苗”的种植模式,今年春季他种的莴笋卖了4万元,靠种蔬菜一年收入八九万,日子过得美得很。
依托特色农业产业的辐射带动,一大批像陈银海这样的武山农民摆脱了贫困。2018年,武山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1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然而,脱贫只是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武山还积极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走进桦林镇赵坪村的矮化密植苹果园,两米多高的果树上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早熟品种“嘎啦”迎来丰收。
赵坪矮化密植苹果园是武山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四个国家绿色认证优质果品基地之一,2019年开始建园,2021年挂果,主要栽植“嘎啦”和“富士”两个品种。“果园采用矮化密植技术,每亩地种植的苹果树数量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倍,今年亩产苹果可达1500公斤,明年产量还能翻一番。”果园负责人宋刚刚说,和传统果园相比,矮化密植苹果园实现高度机械化,借助现代化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田间土壤各项指标自动反馈至控制器,实现精准灌溉施肥。
作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近年来,武山县立足蔬菜优势,建成了渭河川道设施蔬菜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力打造产研加销为一体的“五十亿级”蔬菜全产业链,打造了包括大南河流域蔬菜种植基地在内的13个设施蔬菜基地和“一园一区四片两带”产业基地,培育了甘肃陇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森源果蔬、青露果蔬等一批精深加工、蔬菜贮存、运销龙头企业,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41万亩,总产量130万吨,总产值41.1亿元。
除此之外,武山县还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不断壮大油料、中药材、果品、饲草、花椒五大优势产业,培育水果玉米、肉牛、中华蜂、冷水鱼等多元特色产业,创建马铃薯、中药材、水果玉米、饲草玉米、小杂粮、苹果、花椒7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依托工业园区支撑工业经济后劲十足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武山县紧紧围绕打造全省新型建材工业基地的目标,坚持把调整工业经济布局和结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深挖矿产、水利、能源3种资源潜力,坚定不移实施“11234”工业强县战略。
位于马力镇的天水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是武山县内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70年的武山水泥厂,原址位于鸳鸯镇。几年前,为了壮大工业经济,面对国家淘汰过剩产能的严峻形势,武山县委、县政府连续多年努力争取该厂技改迁建项目,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衔接争取项目,协调省工信、环保、林业、安监、自然资源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历时6年多,终于使得迁建项目建成投产。
“正常年份满负荷生产,日产熟料5000吨,年产量200万吨水泥,可实现利税总额1.6亿元,为当地贡献税收60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文生平介绍说,公司目前已率先实现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自动化、智能化,并坚持循环经济、坚持固废利用、坚持达标排放,全力推动节能高效、绿色环保。
据了解,目前,天水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均力塑业年产5000万条新型包装材料生产线、年产350万吨骨石料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优质水泥和骨石料等绿色环保建材产业链初具规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家,年产值达到9.8亿元,工业经济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夯实。
走进武山县工业集中区,有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建设,有的则是生产线开足马力,工人们正忙着赶订单。
据武山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山县把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引擎,坚持“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原则,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服务环境,集中区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增强。陇浆源、湘大饲料、伏羲药业、广丰糖业、华通钢构、顺腾水利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扩能升级,工业园区在项目引进、企业创新、资产盘活、服务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企业发展的“孵化园”。截至目前,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有25家,2021年入园企业实现产值3.2亿元、税收900万元。
挖掘优势资源潜力商贸文旅加快发展
山雄、水秀、泉汤、玉润、洞天、菜香、鱼鲜、文脉、武魂、人杰,这是武山人总结出的武山“十有”。
紧扣“十有”资源,近年来,武山谋划提出了“一个核心、十种文化、七个小镇、十种产品、十个特色亮点”为主的“11711”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打造康养型旅游品牌和全域旅游胜地”为目标,创新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从综合开发水帘洞鲁班山大景区,突出核心强带动,到挖掘三国文化、石窟文化等特色文化,培育文化育品牌,再到建设渭川特色文化小镇等“七个小镇”,培育渭河奇石等“十个产品”,打造石窟走廊等“十个特色亮点”,武山探索出了一条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新路子,文旅产业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此外,武山县以建设陇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还建成了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商贸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产”融合共同发力县域经济迸发活力
随着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收窄,武山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单一的农业生产难以使农民富起来,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三产融合,打通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环节,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提升农产品价值。
依托武山县蔬菜大县的资源优势,甘肃陇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在城关镇清池村、韩川村,洛门镇新龙村、金刚村等建立蒲公英、曲曲菜种植基地1800多亩,年收购量达4000吨,深度开发蒲公英、曲曲菜等野菜,生产出的浆水产品富含乳酸菌、蒲公英醇等营养元素,深受市场欢迎。2021年,实现产值1769万元。
唐人神集团武山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是2021年甘肃省列重大项目,也是武山县着眼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招商引资实施的现代循环农业项目。项目总投资25.1亿元,包括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等3个子项目,规划建设高科技生物饲料产销研一体化基地、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厂、冷链物流、洗消中心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出栏生猪100万头、生产猪饲料42万吨、加工肉制品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300个,带动3000余人就业。还将通过订单收购的模式,进一步加速农业余粮就地转化,年吸纳本地及周边地区玉米30万吨,对农业种植、物流运输等行业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甘肃陇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唐人神集团武山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的蓬勃发展,是武山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武山县深入践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强县域”行动,围绕打造“全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高地、全域旅游胜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的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培优培强、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民生共建共享“五大工程”,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千帆竞发东风劲,百舸争流奋楫先。战鼓已擂动、号角已吹响,今后,武山县将勇毅前行,奋力冲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凝心聚力,奏响“强县域”战略的“最强音”,全面提升县域发展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