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救援”
【资料图】
於若飞第一次参与救援行动是在10年前,2012年5月,当时他还是西安外事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因为家乡甘肃岷县发生泥石流灾害,他向学校请假回家乡做志愿者。
於若飞:真正在那个现场发现,他们对于遇难者遗体的尊敬是我想象不到的。我一直以为救援队是要救幸存者的,我当时称呼他为活人,我觉得应该是帮助那些活人,为什么要去找那些死人?当我去问队长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纠正了我。他说不应该叫活人或者是死人,而是幸存者和遇难者,你的称呼就是对遇难者最大的尊重。如果我们再能把他找到,让他入土为安,这就是作为一个救援队员能做到的最大尺度的努力了。当我听完他这个话之后,我就突然理解了。所以我的第一次救援其实是我对救援观念一个质的改变。
在家乡的这次救援结束后,於若飞返回学校,申请加入了陕西蓝天救援队,自此踏上了公益救援的道路。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於若飞正式作为蓝天救援队队员赶赴雅安市芦山县开展救援。
於若飞:当时有一个电视台采访我们的队长,后来我在门口跟编导聊天的时候,他就问我,他说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当时就想,作为民间组织,作为社会的志愿者组织,我认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挣钱、买装备、学技术,能快速地去救人,这就是救援的最高境界。他说不是,他说救援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救援。当你把你会的自然灾害来临怎么去躲避和防范的这些知识,教给你身边每一个人,如果以后在你周围的所有人都学会了这些知识,他们还能教会给他们身边所有人的时候,再有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能从容不迫地进行自救和互救,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的生命就会得以挽救。我当时听他这个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想着去做这样一件事。
受到启发的於若飞随后通过网络联系到一批在兰州读书的大学生,共同发起成立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开始在兰州的高校内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培训。
蓝天救援队是我国规模较大民间公益救援机构,它以品牌授权的方式已在国内大多数地方建立救援队。2013年,通过品牌授权,於若飞发起成立了甘肃蓝天救援队。
“其实骄傲的是祖国”
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於若飞代表甘肃蓝天救援队,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蓝天救援队员一起奔赴尼泊尔参与救援。
於若飞:有一个楼倒塌之后,我们叫它“馅饼楼”,它的墙体倒塌之后,天花板都挤压在一起了,我们刚开始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一楼是有生命迹象的。
发现生命迹象的是一栋倒塌严重的三层楼,於若飞和队友日夜不停,用30多个小时打通了从三楼楼顶通向一楼幸存者的通道。但因为塌陷空间狭小,只容得下一个人钻进去进行救援。
於若飞:其实那个现场很危险,可能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余震,大家也都挺害怕的。但是那一刻在这样一个现场,穿着队服上面有国旗,不单单代表了自己,可能更多代表了国家。所以后来我就跟我们组长说,那我进去处理这件事。
蓝天救援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队员家里如果有70岁以上的父母,或是有不满18岁的孩子,不能参加极其危险的救援行动。於若飞符合参加救援的条件,他只身前往,开始救援。而此时余震不断,倒塌楼房存在再次坍塌的危险。
记者:当时这种状况下,担心最多的是什么?
於若飞:如果余震来了之后,对我操作的作业现场的结构发生改变的话,可能我之前的付出都白努力了,同时也会造成我的伤亡情况出现。
记者:最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
於若飞:那就是我也被砸到里面了,出不来了,把生命留在那。
记者:那你进去之前想过这个问题吗?
於若飞:是要经过研判和分析的。我在进入到这个现场之后,我对横梁的结构和受力点进行分析之后,我觉得只要不是特别大的余震,那个地方还是不太轻易发生比较严重的第二次坍塌。所以这种情况我分析完之后,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进去做这种操作,我才进去的。
在做好必要的防护之后,於若飞从救援通道钻入一楼的狭小空间,然而,当抵达幸存者所在的位置时,他却发现那位幸存者已经遇难,没有了生命体征。
因为遇难者被倒塌的横梁压住,於若飞需要使用冲击钻进行清除。而冲击钻带来的震动,同样也会引发房屋的二次塌陷,他必须小心翼翼。一个多小时后,压在遇难者身上的横梁被清除,他的遗体被於若飞从废墟中带出。
於若飞:遇难者遗体刚从那个洞口出来的时候,就有好多人开始鼓掌,而且鼓掌的时间还比较长。虽然这个人可能已经遇难了,但是我能将他转移出来,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认可。那一刻觉得还是自己挺骄傲的,这种骄傲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我觉得在国外去救援,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救援队员操作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骄傲的是祖国。
历经10余天,於若飞与队友们克服语言不通、后续补给缺乏、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完成了在尼泊尔的救援行动。这次跨国救援成为他最难忘的经历,也让他更深刻领会到公益救援的价值。
於若飞:从刚开始作为一个爱好,到后面觉得这是一种自己价值的体现,又到后面觉得这是一种作为年轻人的责任,后来又觉得带动更多的人成为更好的人,这是你人生很重要的目标。以至到现在,我觉得不仅仅是之前走过的那几个阶段,而是更多地用自己的公益的这样一种理念去带动更多的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把公益做成事业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於若飞专心从事甘肃蓝天救援队的管理运行。因为民间公益救援组织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於若飞首先需要解决救援队的生存问题。
於若飞经营过服装店,也开过酒吧,他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贴补救援队的日常开支。然而,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他发现,单凭个人之力已经无法维持救援队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救援队内部出现一些矛盾,150多人的队伍相继有80多人离开,这给於若飞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记者:有没有想过退出甚至离开这样一个职业?
於若飞:之前是有的,而且频率还非常高,你隔三岔五会想,我不干了,我可能回家会过得更好,或者我不干这个事,我去做其他的可能也会生活得非常好。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内心当中的失望和希望一直都会像沙漏一样,一会儿是希望大于失望,一会儿是失望大于希望。但是事实上,第一天你可能向别人表达,你自己不想干的这个想法之后,第二天早上,该干什么你还是得干什么,该昨天安排的什么事,你今天还是得继续去执行这个事。
为了摆脱困境,於若飞前往深圳,开始学习专业的公益运行与管理,并在救援队内部进行了全面改革,可喜的是,救援队得以快速良性发展。如今,甘肃蓝天救援队已经发展到上千人,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700多场,参与国内外救援行动900多次。救援队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但於若飞不领取薪水,无意于改善自己的生活。
於若飞:其实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可能很多的同学会在宿舍床底下的书桌上面贴一个海报,比如说什么“书山有路勤为径”或者奋斗之类的话。我当时贴了一张A4纸,A4纸上写了两句话,大学毕业挣够50万,买房子付首付,买车子付首付。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也有人问我说你的两个目标,一个都没实现,房子也没买,车也没买。但是后来你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我拿这一笔钱救了这么多人和拿这一笔钱买房子,我要衡量一下,还是愿意拿这笔钱去救这些人,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觉得既然你已经做这件事情了,那就不要去在乎你另外一方面的得失,另外一方面失去的东西,你可以有遗憾但是不能后悔。为什么说不后悔,是因为每一次救援我们都在竭尽所能,都在用我们自己的时间、用我们的精力、用我们的青春来去践行我们自己的诺言。
制片人丨刘斌
记者丨古兵
策划丨张宏飞
编导丨王惠东李玉梅周培培
责编丨王枫
编辑丨张宏飞
摄像丨杨帆刘洪波李志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