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12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16.9万辆,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31.4%;1-12月份累计销量2054.3万辆,同比增长1.9%。
2022年,在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国家也出台了诸如购置税减半的激励计划。市场潜力被发掘,车市表现也有了同比增长。
在2054万辆的新车销售额中,哪十款乘用车能通过自身的实力赢得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喜爱?
(相关资料图)
总体来看,2022年销量前十的车型中,自主品牌有5款,合资与外资品牌有5款,颇有分庭抗礼之势。其中比亚迪有3款,丰田品牌有2款,日产、五菱、大众、特斯拉、长城各有1款上榜。
产品序列中,东风日产轩逸(参数丨图片)、上汽大众朗逸、长城哈弗H6、一汽丰田卡罗拉都有较大的下滑,而比亚迪则增速迅猛。传统燃油车压力较大,以混动和纯电动构成的新能源车型较具增长潜力。
第一名:比亚迪宋
销量:47.88万辆
比亚迪宋在2022年燃油版销量仅有不到1万辆,剩下的47万辆均由新能源车贡献。可见这款紧凑级SUV的吸引力。
同比涨幅高达356%的比亚迪宋,也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一起迅速增长。而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中,比亚迪占5位,加入传统燃油车进行排名后,比亚迪仍有三款在列。
有多家机构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超800万辆。
第二名:东风日产轩逸
销量:42.07万辆
轩逸作为10万元家用/网约的经典紧凑级车型,赢得了2022年轿车销量榜首,在合资品牌中也势头强劲。相比丰田、本田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公司,日产的单一品牌、单一车型也在数据上比较漂亮。
不过在比亚迪秦等车型冲击下,轩逸的销量同比也与18%的下滑。该车型在2021年年底推出了轻混版(e-Power)但并未掀起较大的用户需求,目前终端优惠已达三万元左右。
第三名: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
销量:40.48万辆
宏光MINI作为微型纯电动车,在市场上赢得了不少用户。短途出行虽然不及其他尺寸更大、价格更贵的汽车,但比低速三轮/四轮电动车更安全,在使用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
汽车分析师凌然表示,五菱宏光MINI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10万以内的小微型燃油车,对于下沉市场、不限牌城市有着巨大的竞争力。
目前宏光MINI已经推出敞篷版,设计上颇具个性,但售价也达到了10万元。
第四名:上汽大众朗逸
销量:35.1万辆
朗逸与轩逸、卡罗拉、雷凌几款合资品牌产品都曾经是10万元级别燃油车的王者,在北京等城市的网约车中常有露面。但在新能源车强势崛起的如今,朗逸、轩逸等产品都在迎来不小的挑战。朗逸2022年的销量同比降幅也达到了18.7%。
朗逸目前也进行了升级换代,整体配置提升,智能化水平也有改善。为了应对中国市场消费者愈发丰富多样性的需求,一些合资品牌也在尝试努力改善自己的产品。
第五名:比亚迪秦
销量:34.19万辆
凌然认为,定位紧凑级轿车、局域混动与纯电动力形式的比亚迪秦售价仅11.38万元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轩逸、卡罗拉、朗逸等车型的份额。
秦系列通过高配置、高性能,成功切入中国汽车10万元-20万元主流消费市场。
第六名:特斯拉Model Y
销量:31.53万辆
2022年,特斯拉Model Y销量增速迅猛,达85%。作为30万元级别的中型SUV,其品牌力、产品都颇受好评。
如今,Model Y售价已降至25.99万元,对于新用户来说吸引力非常大。但对于一些老用户,则又产生了半年降6万元的“割韭菜”之感。
频繁的调整售价、快速革新升级,也让新能源二手车的市场价格受到较大影响。
第七名:比亚迪汉
销量:27.24万辆
比亚迪汉定位为中大型轿车,售价与特斯拉Model 3、小鹏P7接近,通过“更大杯”的定位,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混动版本的推出,也让其销量快速提升。
第八名:一汽丰田卡罗拉
销量:25.28万辆
卡罗拉与广汽丰田雷凌属于姊妹车型,如果将雷凌19万辆的年销量加上,丰田这款紧凑级轿车销量也达到了44万辆。但从销量下滑情况看,拉罗拉也同比下滑23.5%。
凌然认为,或许更新换代、带来更加智能化、豪华感的高性价比产品,才能更好地给合资品牌在竞争中继续“加分”。
第九名:长城哈弗H6
销量:25.01万辆
长城品牌在2022年表现不佳,冲击高端效果不好,WEY品牌销量不到5万辆。而曾经自主品牌SUV的王者车型哈弗H6销量也同比下滑29.1%。
目前,哈弗也在尝试推出更加智能化、新能源化的产品。曾经的H6能否与长城汽车一起回到高峰,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第十名:广汽丰田凯美瑞
销量:24.22万辆
在合资品牌销量纷纷下滑的同时,广汽丰田却逆风而上,2022年同比销量增幅约20%。品牌旗下中型轿车凯美瑞更是同比大增11.3%
凌然认为,凯美瑞的热销也从侧面表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升级,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购买新车时也有更多的预算选择。
凌然表示:2022年,自主新能源品牌迅速增长,中国汽车产业正从传统的燃油车时代大踏步转型,未来中国汽车将如何在智能化、电气化等方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