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杨煜兴)日前,走进信都区西黄村镇东岳村,山腰整齐的松柏、山杏、酸枣等树苗迎风挺立,山间平整后的大片土地种满了油菜,放眼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了解,信都区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90%以上。因地质构造特殊,浅山丘陵区有一条南北长51公里,东西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土少石多,干旱少雨,造林难度大,荒山秃岭增绿工作一直是生态治理的短板和百姓的痛点。”信都区副区长张瑞霞介绍,为了解决绿化难题,信都区在多次到外省考察、观摩、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反复试验,最终探索出“套塑料袋、埋玉米轴、盖石板片、靠育林板”的“郝景香造林法”,破解了太行山浅山丘陵区造林难题。
近5年来,该区在“山场荒漠”植树16.8万亩、1840万株,现已拥有林地面积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8%;区域降雨量从2014年的278.5毫米增至597毫米,干旱少雨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良好生态小气候逐步形成。
在丘陵增绿的同时,矿山复绿工程也加快实施。“矿山要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必须痛下决心,走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信都分局局长宋保拴介绍,信都区围绕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目标,坚定实施关闭取缔、实施整合重组、推进修复治理的总体战略。2021年,该区共计关闭14家矿山,持续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同时,大力实施矿山整合重组,将全区15个参与整合的矿山重组成3个矿区,大幅压减矿山主体,提高矿山集约化水平。
按照“边整合边修复”的原则,信都区结合实际,采取台阶式修复、平台式治理的修复方法。“我们采用破碎削方、渣堆平整、场地平整、修建蓄水池、修建挡土墙、回填种植土、栽植树木等方式,探索出了‘机械凿大坑客土造林模式’‘水平沟+渗水坑整地造林模式’等多种生态治理模式,既消除了边坡、浮石、危岩等安全隐患,又对边坡台阶进行了绿化美化。”信都区矿山修复一线管理部负责人张敏说。
宋保拴介绍,截至目前,信都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资共计达1.6亿多元,相继完成矿山恢复治理面积约70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荒山秃岭和矿山废弃地蜕变为太行山区的绿色屏障。按照现行修复计划,到2025年,该区林地面积将达到185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3%,最大限度消除绿化断带,打造绿色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