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城降首付等救市措施陆续颁布,楼市情绪异常敏感。

上周,据东莞某自媒体报道称,目前东莞部分银行有两大变化:一是不查首付款来源,包括中国银行、邮政银行已不查首付来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转账都可以通过;二是不强制要求流水是月供的两倍,买家流水差一点点才能达到条件的,中行也能接受。

在当前楼市艰难行进期,如此“利好消息”顿时吸引大范围尤其地产从业人员传播。

仅刚刚过去的周末,事关东莞房贷放松的消息进一步扩散,并在部分中介的宣传渲染下直接演变成“央行宣布不查首付来源”,范围也从东莞扩散至湾区其他城市,隔壁的深圳购房群及中介朋友圈中便同样刷屏着该条信息。

随着消息不断扩散,不乏有银行工作人员于朋友圈、相关报道后台留言处进行辟谣。截至目前,该篇涉事报道因被投诉已无法查看。

首付不查为不实报道,但环节有所放松

针对原始文章提到的中行、邮政银行不查首付款来源消息,中房君同步询问了两行方面消息。

“要查的呀,没有收到过任何通知说不查,一直以来我们都要查的,流水也和之前是一样的要求,流水大的还要核查实际来源。”东莞中行某个贷经理对中房君表示道。

另外的东莞邮政银行某位个贷经理则简短的回复了两个字:会查。

而对于已扩散至的隔壁深圳,早于去年同期,严查经营贷、消费贷的行动席卷而来,深圳更是作为靶向所在,聚光灯之下,样本城市放松的概率更是不可能。据深圳买房计划消息,深圳某中行个贷经理便同步提道,“谣言出来后,昨天行里专门下了文件,要溯源严查。”可见深圳银行方面对相关传言的重视性。

与此同时,中房君同步联系了莞深其他多家银行,从回复来看,首付款来源、流水仍是核查对象,其中保证没有借贷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不过由于当前房贷额度更加宽松,个别个贷经理同样提到相比以前的多层溯源,确有一定程度放松。而早于前段时间,东莞某房企营销人员也曾提道,首付款多转两手就不会被查到。

对于客户而言,个贷经理是消息的释放口,但值得注意是,由于该群体的庞大性,以及业务方式的区别,不同银行、不同个贷经理之间的口径并不会一致,但官方稳楼市的基调没有改变,避免经营性贷款违规进入楼市,仍是“房住不炒”主题下的基本,也就意味着在资金来源方面,仍需把关,购房者也需谨防抽贷现象发生。

注意辨别中介消息

从整件事的发展态势来看,中介无疑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作为奋战于楼市的一线人员,中介、房产销售人员往往掌握着市场一手信息,但同时,为促成交,贩卖焦虑、调动客户情绪、鼓吹楼市利好、对政策断章取义解读等也是他们朋友圈中为吸引客户常出现的套路。

如前段时间大肆宣传的佛山非限购区首付降至2成,实则一直以来便有执行,但在当前特殊大环境下,则再次被搬出用以“刺激”楼市回暖;

再者惠州大亚湾区住建局前些日流转的一则关于《促进大亚湾区住房消费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内部意见稿,虽稿件仍处各部门意见征求阶段,最终能否出台尚不得知,但相关的具体“救市”举措在中介朋友圈却似乎已是板上钉钉。“外面乱传的,我们已经报案公安局了。”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住房和规划建设局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

同样是东莞,去年12月,限购放松的消息席卷东莞地产从业人员朋友圈,相关内容提道:整个12月,在东莞购买所有楼盘住宅,都无需社保,可正常网签备案,后期需缴纳社保。

随后官方工作人员辟谣道,“房地产调控仍按原有政策执行,企业和中介不要传播不实消息”

对此,不乏有业内调侃道,即便是官方有意放松,在中介朋友们的高调鼓吹下,也必然难以行进下去。

深莞楼市:多盘加快营销节奏

虽首付来源、流水未大幅松绑,但随着政策端的暖风频吹,聚焦深莞市场,多盘已开始推进营销节奏,预备发力传统“小阳春”。

而由于现阶段楼市信心仍未完全恢复,入市新盘还是以让利促销为主,包括推出特价房源、高佣形式等吸引人气。

如最近热度较高的深圳罗湖,有盘便开出了号称史上最高佣金,15%的高佣,不少中介宣称成交一套最多可拿500万元佣金。据了解该项目为位于罗湖东门商圈的兆鑫汇金广场,其中500万元同样为获取曝光的噱头,根据售楼处消息,本次高佣房源仅针对52㎡-65㎡产品,总价最高的一套佣金约70万元。

高额佣金之外,特价房源是加快销售,吸引人气更为直接的手段。如位于罗湖的翠园华府,便于近期推出了10套一口价房源,其中单套最高直减达150万元。

东莞方面,新盘市场同样在加快节奏。

仅上周,便有寮步万科时富金色花园Ⅱ、虎门未来之光、沙田碧海云天海岸城、望牛墩的中梁恒时光128等多盘进行了加推,部分项目同步推出特价单元,带动现场热度。

如位于虎门的新盘未来之光,便于周末推出10套特价房源,折后总价相较原价优惠力度最高去到约32万元,房源以低楼层2-4楼为主;另外的中梁恒时光128也推出个别一口价房源,立减14万-17万元不等。

“马上就是‘小阳春’了,企业也非常迫切需要打开局面,促销、降价无疑有一定效果。”某业内人士对此提道,“不管能不能推得动,都得推”。

无疑,这也是各种“利好”被无限放大传播的原因之一,毕竟对于从业方而言,都在等待好消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