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来深圳第一站,是在深圳中心区域一个城中村边缘的文化创意园,这是一片由旧厂房改造的办公楼。出地铁后穿过城中村的那段小路,有无数早餐铺子,在小路上看到过蹬着溜冰鞋飞速穿越人群的红裙白发老太,看到过拖着巨大毛绒玩具熊在小拖车的清洁工,看到过某姓宗族在村口摆满盆菜的盛大聚会......
路人捕捉到城中村重复日常中的新鲜景观,会为之投注多几分眼光。
居住在城中村的人,会留下不寻常时段的记忆,比如初到、比如搬离,再比如因为疫情被封控的日子。
再退后,拉远,所有人眼中的深圳城中村变成了数字与标签:
1893个城中村、32.7万栋农民房、980万深圳人。
拆迁、改造、造富、土著、租金洼地、小产权......
来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人,都是为未来而来。
封控的日子,一定有人在城中村的天台想象过个人的未来。
恢复运营之后,让我们在水马之外,想象下城市的未来。
深圳人记忆中的上下沙又回来了,现在更多了几分亲切和温馨。 你印象中的上下沙又是什么样的呢?#上下沙#深圳城中村#深圳地产@微信创作者 @微信时刻
视频号
深圳未来的样子,一定包含城中村未来的样子,而深圳现有的城中村已对未来给出了答案。
股份合作公司与宗祠
城中村非深圳特有,但城中村集体股份合作公司是深圳特别的存在。如果说股份合作公司是深圳农村集体经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坚实的根基与后盾则藏在村中的宗祠里。
1992年,深圳成立了第一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经过两轮城市化农转非后,所有的农村集体经济都已“股份公司”的名义发展。
据统计,深圳全市约有股份合作公司1000多家,股份公司通过其集体的土地开展建设,办厂房、搞物业、做租赁、拆迁征收、甚至卖地卖指标来获得收益,再把这部分收益分给“股东”。
笔者一位观澜村民朋友介绍,自己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当年偷渡到了香港,一部分成员转成了城市户口,现在每年收到分红的是有村民身份的人,也是全家族最羡慕的对象。
资产之外,让这部分群体稳居城中村的,还有都市丛林中的特别景观—家族宗祠。
除了地处黄金地段、价值千万无人敢拆的网红郑氏宗祠,深圳城中村60多个家族也各有所属。
据《深圳城中村资源大全》一书介绍,深圳最有实力的十一大家族成立了391条村,今天在深圳的后裔多达24万人,总资产市值超过万亿。
庞大数量的人口和资产,除了依靠现代化的股份合作公司协调利益之外,维系血缘、凝聚力和文化的正是这一片静地。
大部分移民到深圳的人只能通过风味食物与家乡建立起跨距离的联系,于是寻找美食成为很多人打卡城中村的理由。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骄傲地多了一个回城中村拜谒的理由。
大冲、白石洲与南头古城
股份合作公司与宗祠,都算是深圳城中村的历史产物。深圳未来的样子也会由城中村的变化而重塑。
200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颁布《城市更新条例》,城中村旧改,成为全城最热的造富神话。
2019年,深圳出台保卫城中村计划,17%的城中村纳入7年不拆的综合整治。
于是深圳现在已经有了拆除重建的样本,也有了整治升级的样本,相信未来还会探索出更丰富的存在方式。
现在的华润城由大冲村旧改而来,旧改航母白石洲已启动,南头古城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水围村也有一座多彩的柠盟人才公寓。
位于南山科技园中区的大冲村,12年之后蜕变为了一座由综合商业、住宅、公寓等组建而成的城市超级综合体,市值超2300亿,现阶段已进入开发阶段的尾声,2021年12月推售润玺二期,住宅单价12.2万/平起。
坊间流传大冲旧改补偿造就10个亿元户,深圳旧改的造富神话也由此而起,大冲一旁更大体量的旧改—白石洲,前期就涌入了众多小产权的投资者。
巨额财富的阴翳之下,大家可能会忽略掉从此处撤离的租客和小商业者。但持续跟踪发现,一部分人又回流到改造之后的高密度、超高层的公寓之中。
京基集团操刀的罗湖布心村地块规划了8栋62-75层超高层住宅,福田的水围村地块由5栋77层超高层住宅、2栋62-66层高端写字楼组成。
这样的高度或许还不是终点。
不过拆除重建也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同样位于水围村的柠盟人才公寓及楼下的商业改造,为深圳城中村的未来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水围柠盟人才公寓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区水围村,规划面积约8000平,共有35栋统建农民楼,其中的29栋改造为504间人才公寓,由彩屋顶花园、电梯庭院、立体街区、空间连廊、青年之家等公共空间综合构建而成。
城中村从“握手楼”变成了“七彩客厅”,不仅是网红打卡地,还是当年“租购并举”政策出炉后,众多房企探索学习长租公寓的范本。
比水围柠盟人才公寓体量更大,更具网红特色的是位于南山区的南头古城。这是万科城市更新探索的样本之一。
共涉及约300栋楼房、厂房,建筑面积总计约9万平米,拥有3万居民的南头古城,自2019年3月进入正式改造,现已成为融合商业、商业、文化艺术、城市居所(民居和特色酒店)、产业办公的特色文化街区。
在这里,依旧可以看到古城的历史文化,可以看到依旧在此居住地村民,现代前卫的商业和艺术也得到呈现......如果说城中村宗祠是某个家族的根,17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根基所在。
寻找一座城市的根基,是为一座城市的人寻找一份集体精神归属。
深圳人的精神归属何处,寄托何处?
教堂、书店与咖啡馆
笔者在光明区乘坐6号线地铁,部分区域宛如漫游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偶尔飘过的村落,楼房整体,“股份合作公司”旁出现了“天主堂”。
白石洲的基督堂标注在了写字楼的入口处。
35平的书店位于宝安西乡3.1万平的城中村里。
无数的咖啡店在福田的城中村里花开遍地,石厦、八卦岭等成为了年轻人打卡的“咖啡村”。
每一代人/每个群体都能在“文化荒漠”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也因此,城中村在深圳人眼中是亲切的。
当深圳的年轻人有闲去咖啡店饮一杯咖啡,文化就开始孕育了。虽然这背后是或许搞钱的产业、内卷的创业......但要感谢城中村又燃起了新的火种。
消费文化,也是文化。
歌手陈楚生在2021年底出了一首新歌,叫《白石洲》。
“那时的日子很难,梦很多,行李简单,楼下的房东太太常常催单,那里的街道很乱,夜晚却总不散场,那里的人很亲近,楼与楼的距离只是缝隙……”
并非握手楼的幽暗潮湿与苦涩,深圳的城中村,更像一道亲切的景观。
(备注:文章部分资料来自“未来城视”、“深圳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