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网
近日,南京市颁布了《关于印发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宁政发〔2022〕15 号)(以下简称《实施计划》)。2月17日,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实施计划》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到2025年,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全面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多元化、现代化走在前列。”发布会上,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朱华林逐一介绍了《实施计划》的总体目标、核心指标和主要任务。根据体育人口比例、体育场地建设、健身指导服务、国民体质评价等四项核心指标,到2025年,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4%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2 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5.3 名,《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在94.8%以上。
打造“四带八圈”健身场地布局
作为《实施计划》特色亮点之一,南京将结合人文、地域等特色优势,建设沿长江、秦淮河、“明外郭—秦淮新河”、明城墙和环“紫金山—玄武湖” “将军山—牛首山” “金牛湖—大泉湖”、老山、栖霞山、莫愁湖、石臼湖、固城湖的“四带八圈”健身场地布局;打造“玄武湖环湖跑” “秦淮轮滑” “栖霞登山” “六合龙舟”等“一区一品”“一区多品”等特色健身活动。
朱华林介绍,南京还将全民健身目光聚焦到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上。如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实施运动干预,将老年人健身指导和活动锻炼以及妇幼健身健康纳入社区体育工作重点,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开展广播操、工间操;开展新农村农民体育活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康复锻炼项目和运动健身项目;全面开展“服务群众,你点我送”体育进社区配送服务,把健身大讲堂、体质监测、运动处方等体育指导以及太极拳、广场舞、轮滑、棋牌等体育活动送进社区、家庭。
在完善设施、科学指导上补短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南京市发改委作为宏观部门,同体育部门谋划制定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和体育公园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推动、政策引导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作。据悉,南京将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新建改建体育公园25个、灯光球场200个,新增健身步道450公里,新建社区百姓健身房50个,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健身点器材更新建设2800套。
为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科学发展水平,南京提出构建覆盖市、区、街(镇)和社区(行政村)的四级体育社团组织架构。到2025年,力争各级各类体育社团总数达830个以上、注册会员总数达 22 万人,3A 级以上市级体育社团比例超70%;每年培训200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每个社区配备1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探索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二位一体”管理模式;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探索实施大众体育项目业余达标、段位、等级制。
推进全民健身跨界融合发展
体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力争跑好全民健身工作“第一棒”,着力推进全民健身的跨界融合发展──
深化体卫融合,组建南京体卫融合工作智囊团和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人才库,加强运动处方师、康复治疗师等体卫融合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国民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纳入医疗健康体检项目;有效推进区、街(镇)、社区(行政村)三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建设。
推进体教融合,推进青少年业余训练“5621 工程”(即每个区创建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每个运动项目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实施;开展世界冠军、体育专家进校园,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发展,多方面推进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质保量。
促进体旅融合,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体商融合,打造集“商贸购物、美食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体商融合样板,以全民健身带动体育消费;拓展“宁体汇”线上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完善健康知识推送、体育信息发布、科学健身指导等网上服务,年惠及市民群众100万人次以上。
(傅秀 丁艺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