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湖北之声

长江边上的城市宜昌有两面。


(相关资料图)

一面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上游的咽喉要道。

一面是因为码头文化在此聚集,人来人往,汇聚而成了风味美食,特色方言,乐观豪爽的性格,也带来了各种人间烟火气。

而这两者的经纬线交织,就构成了城市聚落。2021年,这座城市的人们,又期待在这块画布上勾勒出数字经济的新故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杭州,投向了城市大脑。

长江腹地的数字变革,就此在彼此的神交已久中,展开了。

付红玉是阿里云的一名工程师,也是宜昌城市大脑的交付技术总控。2021年5月,阿里云完成了新一轮组织升级,将更多技术服务团队下沉到行业和区域。付红玉主动申请把服务区域从杭州改回武汉,这样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还能够参与荆楚的数字化建设,她觉得很欣慰。

作为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曾因化工产业比例过重,空气质量、长江污染一度堪忧。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出台,宜昌主动打破“化工围江”的困局,开启“关停并改”的绿色发展之路,对数字经济尤为重视,也对于城市服务、城市治理提出更高的数字化要求。

坐拥三峡工程这样的国之重器, 宜昌数据资源的积累与水资源一样丰富,有着丰富的数据应用场景。

2021年11月12日,采用了最新云原生架构的宜昌城市大脑数字底座正式上线,具有数据存储、弹性计算、数据治理、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等六大核心能力,宜接就办、宜格服务、全市一个停车场、先看病后付费等场景上线运行,标志着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从1.0迈向3.0时代。

凭借在智慧城市的探索创新,宜昌市获评第十二届物联网产业与智慧城市发展年会“2021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奖”,宜昌城市大脑更入选了人民日报旗下《中国城市报》的“2021年度城市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

沿长江而建,城区狭长,导致宜昌的通勤距离普遍较远,交通潮汐异常突出。加上近几年来,宜昌的汽车保有量翻了一番,拥堵问题愈发突出。

付红玉与阿里云团队为宜昌大脑引入城市信息模型、物联网、AI等技术,目标是构建城市级的数字孪生,为交通疏导提供数据决策支持。

“从宜昌东站出来之后,只要时速达到45km/h,基本可以一脚油门开到底。”在宜昌开出租车多年的周师傅感觉,最近城东大道顺畅多了,“省事多了。”

基于大脑底座的数字孪生、仿真推演能力,宜昌在城东大道等多个主干道部署了双向绿波道。

宜昌又有川鄂咽喉之称,每年途径三峡大坝与宜昌的船舶流量近10万艘,长江更是串接了宜昌各大主城区。宜昌城市大脑的建设,与长江大保护的开展密切相关。

宜昌大脑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建设,为长江大保护的后续展开提供了二维三维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空间基底能力。现阶段,城市大脑已经完成江边主要城区(约200平方公里)的三维仿真,实现了城市主要内涝点的预测、预警,下一阶段,将长江水文与船舶全息仿真,实现航道流量的预测、推演。

随着项目进入交付高峰,付红玉一天可能要赶3~4场汇报,有时候连周末回家都是一种奢侈,通勤路上便是她休息与补妆的机会。作为交付技术部少有的女生,她经常开玩笑称“自己是团队最精致的猪猪女孩。”

在付红玉看来,只有跟这座城市产生感情,才能把这个城市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理解去处理。每当有不同部门的同事来宜昌出差,付红玉都会抽空带他们去看看三峡大坝,叫上他们去品尝一下宜昌的美食。

“你得爱上这座城市,你才能够把‘大脑’做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