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资料图】

通讯员/赵小山 江烨 谭懿恒

8月1日,走进渌口区龙潭镇龙潭村,连绵起伏的山峦间,青翠的楠竹密密麻麻。山脚下,竹木加工厂机器轰鸣,一根根楠竹经过筛选、开片、切割、打磨,变成一捆捆竹片、竹筷、竹签,即将装车销往外地。

脱贫户丁冬生戴着口罩、手套,全神贯注地往机器中“喂”竹子。加工厂建起来后,他在厂里务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这几年,村里环境美了,知名度高了,来玩的人也多了,他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近年来,龙潭村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发展楠竹产业和旅游产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赋予了“靠山吃山”新内涵,实现由省级贫困村到“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株洲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宽阔道路。

引入合作伙伴,激活楠竹资源

龙潭村有渌口区南大门之称,与攸县、衡东交界,是典型的偏远山区村。村域拥有森林面积3.48万亩,其中楠竹1万多亩。过去,因楠竹卖不起价、缺乏销路,村民不愿上山砍伐。

“楠竹不及时砍伐,大片烂在山里,只能枯死做柴火烧,没有产生效益,很可惜。”2017年成为村党委书记的刘必武,面对村集体经济吃“零蛋”的窘境意识到,必须想方设法激活楠竹资源。2018年,龙潭村注册成立株洲天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准备建设竹木加工厂。因资金短缺,支村两委商定,带头投资或入股,成功筹集35万元,解决了前期资金困难。

2019年9月,加工厂一期麻将凉席生产线建成,村里从外地请来专业师傅负责技术指导,隔月便成功投产。当年工厂生产3个月,产生利润8.6万元,村里士气高涨。2020年7月,加工厂新增的6条拉丝生产线建成投产,产品供不应求。

“但是到年底把账一算,竟还亏了6万元。”刘必武召集支村两委开会反思,剖析出3个主要原因:村干部担任加工厂的管理员,专业知识不够;加工流程粗放,原材料浪费严重;集体经营开支较高。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龙潭村调整发展思路,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去年4月,通过竞标,村里以加工厂出租的方式引入一江西籍老板,双方以租金20万元每年的标准签订了10年合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稳固保障。

“竹子收购价从260元/吨上涨到420元/吨,大家砍楠竹的积极性也提高了。”61岁的李永红是五保户,和瘫痪的弟弟相依为命。过去,因赚不到什么钱,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任由竹子烂在山里,有了竹木加工厂后,楠竹身价提高,他一年靠卖竹子能赚2万元至3万元。

“吃山”找对方法,楠竹不再难销。现在,村里每年可消耗楠竹6000吨至8000吨,村民的楠竹收入达300万元,带动50多名劳动力就业。“未来我们还将延伸产业链,把竹屑这种‘下脚料’制成竹炭,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刘必武说。

完善旅游设施,打造3A级景区

7月24日,总投资180万元的龙潭村蓬源峰公路竣工。这条水泥混凝土路长2.5公里、路宽6米,游客可以直接将车开到蓬源庙脚下,驾驶和游览体验更佳。

蓬源峰是蓬源仙森林公园的主峰,山顶风光秀美,既可赏日出日落、霞雾星空,又可观科技感十足的风车。“我们把山上一些的杂草灌木砍掉后,映山红长得更好了,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有上千人上山赏花游玩。”刘必武介绍,山下的民宿、农家乐也借此火了一把。

但这里的缺陷也十分明显:上山的路没有硬化,开车颠簸甚至刮底盘,耗时较长;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厕所、路灯,不通水电;景点游玩项目不丰富,农家乐、民宿少且档次较低。

想“靠山吃山”,捧稳生态“饭碗”,必须提升旅游品质。村里充分借助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力量,争取到蓬源峰公路项目,项目于6月9日启动建设,不到2个月就完工。之后,村里将争取上级产业发展资金,在公路沿线安装路灯,拉通水电、修建厕所,并筹建露营和烧烤基地,不仅改善游客游乐体验,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加把劲。

去年5月以来,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下,村里完成了原太平村至白虎口2.18公里公路改造工程,新建和加宽村道1400米,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市文明村镇”,去年12月,该村又被确定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我们打算做好蓬源峰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争取引入社会资本,打造3A级景区。”刘必武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