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雨瑞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去年青海省突出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持续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初步测算,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以上,其中,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9.5%。
2022年以来,青海省多地通过培育特色增收产业,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形成“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电商”等新型销售模式,全省农畜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79.5%。依托区域特色资源禀赋,青海省持续加大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光伏、民族手工艺等产业扶持力度。目前,全省已建成牦牛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30个,新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5家,新认定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国家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别达到33个和180个,乡村旅游接待点发展到2325户,46.9万名脱贫群众参与发展到户产业实现增收。
青海省继续打造“青海拉面”“青绣”“枸杞采摘”等传统劳务品牌,挖掘培育了“黄南热贡艺术”“互助家政”等一批新兴劳务品牌,组织化带动农牧民稳岗就业。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到21.6万人。采取“现场招聘+直播带岗+网上招聘”形式,举办“雨露计划+”促进就业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7200余个。扩大以工代赈范围,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由15%调整到30%。继续设置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万名农牧民当上了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其中4.99万脱贫人口参与生态管护,拿上了固定工资,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根据农村牧区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帮助5.23万名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