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点金”记


(资料图)

——“两山”理论的聊城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 本报记者 苑莘

“目前,我们公司生产的办公家具已经卖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山东工艺美院等多所高校。”8月18日,莘县大王寨镇水韵家具公司运营总监崔代胜站在马西林场边颇为感慨地说,“我们这里能有那么多家具厂,多亏了这座林场。”

位于莘县西北部的马西林场是我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见证。马西地区曾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沙荒地、盐碱地。从1950年开始,莘县就开展了持续30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上世纪80年代,以马西林场为基础实施的联合国2606项目,历时近10年建成了10万亩人工林,让马西地区从昔日的“穷窝窝”变成了富饶的“氧吧”。

过去几年,马西林场陆续引进试种了白皮松、银杏、楸树、丝棉木、樱花等多个树种,改变了过去以杨树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引来了斑鸠、布谷、白鹭等鸟类。

防风固沙、改善土壤是林场带给马西人最直接的生态效益,但并不是全部。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马西地区得到了充分验证。一棵棵挺拔的大树犹如“点金笔”,将林场的生态效益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经济效益。“我们立足本地生态优势,盘活林业资源,形成‘沙地种树—原木加工—木料种菇—菌料还林’的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大王寨镇镇长董留源介绍,这种模式有力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从简单的木皮加工到复杂的办公家具,大王寨镇持续培育木材加工产业,收获颇丰。目前,该镇有木材加工企业51家,木材加工户800多家,年加工木材量600余万立方米,年产值达54.2亿元,成为鲁西地区重要的木材产业集聚地,形成了从原木采购到木条、皮子加工,再到家居板材生产和家具制造的完整木材产业链条,产品覆盖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除了木材加工,林下空间也成了群众致富的“法宝”。当地充分发挥林地资源闲置、温度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利用木屑、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进行羊肚菌、赤松茸、平菇等林下食用菌菇种植,亩均收入由原来的500元增加至2万元以上,现已种植平菇600余亩,羊肚菌1000余亩,赤松茸2000余亩,带动1000余名群众增收。此外,种植后的培养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还田后实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绿色生态循环。

春天观花、夏天观叶、秋天观果、冬天有景的马西林场是我市涵养生态进而推动绿色发展的案例之一。作为全省首个、全国少有的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我市在已有8处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设森林公园7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处,市、县城区新建提升城市公园、湿地公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147处,国家级休闲体验基地3处,国家、省、市各级森林村居381个。

在绿与美的映衬下,聊城林海尽显兴业富民新态。众多观光果园、标准化示范园在挖掘经济效益方面也有了积极的探索,2022年全市林果产业实现总产值超20亿元,发展林下经济过万亩。

绿色生态是聊城这座平原森林城市的底色。我市将加快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提高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努力打造多层次的森林景观。加快发展特色林果、种苗花卉等产业,挖掘森林生态资源的其他价值,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相促进的新路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