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近日发布的2021年度全省技术交易数据显示,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领跑全省。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21年,我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5275项,成交额752.38亿元,约占全省成交总额的1/4,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8135项,成交额542.99亿元,位列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第一。
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金红介绍,自2018年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联合发布年度全省技术交易数据以来,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连续四年领跑全省,且年年实现新增长,去年已超75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800亿元。
南京“技术买卖”为何能长期保持傲人的成绩?记者走进高校院所和企业等技术成果输出方和吸纳方,挖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背后的故事。
依托创新政策支持——
技术成果输出,48小时上线核酸检测系统
【数据分析】2021年,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五类技术合同成交额都有不同程度增长,最能代表城市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合同占合同总数的近一半。而在各技术领域,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交易总量继续占据首位,合同数和成交额遥遥领先。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指标,反映了区域科技创新活跃态势。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激发全社会技术转移活力。
【创新故事】在严密高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当下,东软集团南京公司数百名工程师一直处于“7×24”小时轮班工作状态,为长三角许多城市开发全场景核酸检测系统,并分赴各地提供系统运行保障和技术支持。
“去年7月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我们受南京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委托,开发一套统一规范、高效便民的核酸检测系统。”东软集团华东大区财务总监黄文莉告诉记者,公司接到任务后,1小时内完成技术团队集结,12小时内完成系统整体部署,24小时内完成与所有业务机构、采集站点等衔接准备工作,48小时后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目前,这套系统已助力南京构建“流程全覆盖、上下全贯通、质效全管控、数据全共享”的核酸检测信息闭环模式,为高效开展规模性核酸筛查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南京市民在多次核酸采样后普遍感受到,排队时间越来越短、操作流程越来越简单,很快就能拿到检测结果。这背后的‘大数据心脏’就有我们东软的技术贡献。”黄文莉说。
定制开发核酸检测系统,是去年以来东软集团南京公司最重要的一项技术输出成果。江苏南京、徐州、苏州、连云港、淮安、镇江、宿迁、盐城、无锡以及安徽芜湖、淮北等地,目前都在使用由东软提供的核酸检测系统。
为什么能在短短48小时内上线一套高效的核酸检测系统?据了解,总部位于沈阳的东软集团,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就依托自身在社保和医疗领域的软件研发优势,开始投入资金重点研发疫情防控相关软件产品,东软集团南京公司也参与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南京多年来一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我们南京公司1996年成立以来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黄文莉说,正是因为南京的产业发展势头和创新政策优势,总部对南京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也给予了资源倾斜,最终第一时间为各地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撑。
立足产业发展需求——
技术吸纳转化,为空调外机装上“中国芯”
【数据分析】2021年南京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比重超过85%,输出额、吸纳额均为全省第一。
市区两级科技等部门协同发力,积极兑现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对企业、高校院所可减免增值税或企业所得税的技术收入进行认定,2021年共减免税收近3亿元,增强了对企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调动其技术创新热情。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创新故事】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睿兴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成立短短3年,已通过技术吸收与融合再创新,将高端马达控制芯片应用于工业级风扇、高速吸尘器、空调外机等领域,实现了国产芯片的替代。
“江苏是制造业强省,我们作为科技型企业落户南京,就是希望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工业控制领域开展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和销售。”睿兴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企业规划部总监孙劲锋介绍说,公司从台湾吸纳了一项芯片研发的基础技术,结合不同行业和产品的需求,进行再创新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已累计开发出四代芯片。
“第一代芯片应用在工业级风扇上,第二代、第三代芯片应用在高速吸尘器、高端电动工具和汽车领域,第四代芯片应用在空调外机上。”孙劲锋说,空调外机要在户外经历严寒酷暑的考验,还要实现快速制冷制热和稳定运转,对芯片的功能品质要求极高。目前,国内空调外机芯片市场主要被国外产品占领。睿兴科技通过技术吸纳转化,开发的芯片已在海尔、志高、奥克斯等品牌空调外机上应用,实现了国产芯片的替代。
除了工业领域,我市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交易成效同样显著。南京济群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8亿元,合同项目122个。“近几年,公司从原来的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为主向创新药开发及特色仿制药自研产业化转型,创新药逐渐取得阶段性成果。”南京济群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霍立茹告诉记者,公司自主开发了改良型新药(2类),已通过技术转让形式成功受让给国内一家药企,目前正在临床启动阶段。同时,接受上海一家企业技术开发“用于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药物”,成功突破原研技术专利壁垒,并形成了4项关键专利技术,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临床研究,处于待申报生产阶段。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超强技术服务,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
【数据分析】2021年全省输出技术成交额排名前10位的科研机构里,在宁科研机构占3位。其中,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紫金山实验室、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麒麟创新研究院输出技术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省第3、第4、第5。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着力推动产学研用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共享成果,围绕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支持在宁高校院所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成果产业化一体化发展。在宁高校院所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技术输出势头强劲。
【创新故事】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是解决深圳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跨区域调水工程,至今已运行20年。为全面掌握工程安全现状,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对工程进行全面安全鉴定。去年3月至4月,该院充分利用为期1个月的停水检修窗口期,集中投入40余位专家和技术骨干,采用材料降糙、图像识别、生物分析等创新性技术、发明和方法,评价通水、水质和结构安全,高质量完成了106公里干线工程、55座输提水建筑物的现场安全检测任务。
“2021年研究院完成技术交易合同188项,成交额超4.6亿元,位列全省科研机构第三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关铁生说,长期以来,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开展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并依托自身在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科研优势,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宁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也很不错,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高等院校输出技术成交额排名前10的院校中8所在南京,其中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产业处相关负责人程勇说,学校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造和行业技术攻关需要,采取“一地一策”方式,与地方政府共建专业性创新研发平台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学校直接将校地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建到地方,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载体。目前,学校与江北新区共同建设“中国气象谷”,已有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航天宏图、华风创新研究院等40家行业领军企业和单位与学校签约共建,联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专家点评】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担任重要枢纽角色
张华(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持编制了《南京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技术交易的活跃度和规模大小,体现出了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强弱,更体现了该地区对创新资源的吸纳和使用效率高低。技术交易全省第一,是南京多年来持续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筑牢创新优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这份靓丽的“成绩单”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在技术转移转化中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市场配置创新成果的效率大幅提高。这不仅体现了南京在全省的创新首位度,也彰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创新高地特征。进一步说明,南京不仅仅是科教力量集聚的知识创造中心,也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枢纽角色。下一步,随着南京市全域创新的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逐步放大,南京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创新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领域,南京将成为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地和重大产业化创新项目的承载地。(毛庆 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