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16届·2021“爱心奖”颁奖典礼上,西部爱心公益网创办人赵林作为甘肃唯一入选者,与“中国首善”曹德旺、台湾证严法师、台湾高雄义大医院院长杜元坤、香港非牟利言语治疗先驱黄何淑英、新加坡华人潘南弘一道,荣膺华人世界最高奖额之一的爱心慈善奖。这场颁奖典礼给赵林的“定义”是“传爱大西北”。
赵林捧得第16届·2021“爱心奖”受访者供图
“这个奖的意义在于让‘爱’这个字眼更广泛地影响西北大地。”在赵林的前半生中,公益这件事在他的心里萌芽甚早。他的幼年记忆里,有故土的漫天风沙,还有父亲隔年就销毁一次的账簿。“我父亲是一名军医,退伍后做了乡村医生。因为贫困,许多村民连3毛、5毛的医药费都不能及时结算。”赊账看病也成了深深烙印在赵林记忆里的“时代节点”。
1998年从“地窝堡”里走出来的赵林,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经济法学专业。入学后,他便参加了学校的公益社团,那个时候,稚嫩的赵林不会想到,“志愿服务”“公益”这样的字眼,与他后来的人生息息相关。
赵林在青海玛多助学受访者供图
毕业后,赵林“折腾”了一个网站,名字叫“中国西部慈善网”,虽然心中鼓足干劲,可是网站运营三年左右,就因为没有资金,不得不关闭。这让赵林明白,专职做公益很难。他开始“做公益”和“做工作”两条路并行,让后者成为前者的资金保障。
在旅行社做登山陪练时,收入相对可观,他便把赚来的钱都砸进了公益里面。这些年,他没有仔细算过投进公益事业里的账,“2017年估算过一次,截至当时,就已经花出去了两百万。”
谈到一开始面临的艰难过程,如今的赵林显得分外平淡,但其实在那个网络信息不够发达的时期,所有的资助信息和受助人的情况,都得通过书信的方式来反馈确认。
为确保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赵林会对受助人的家庭情况进行走访。“每次走访的路费自己筹备,当时为拿到山区孩子的真实资料,当然也是为了省钱,我就背着帐篷‘随走随住’。”他回忆道。
为帮助到有需要的家庭,赵林“走”出一条公益路。杨艺锴摄
路途上的意外也不定时发生。2005年冬,赵林走访一所山区小学,一个人背着帐篷和睡袋,整整走了六天,徒步近220公里山路。“第七天,从山区走出来,在县城的路上,我走了一整天,也没有食物补给,实在疲惫不堪,就在路边避风处扎了帐篷。”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寒风阵阵,睡着了的赵林被帐篷外的说话声惊醒。于是,他在“睡这里会冻死人”的告诫声中,随当地村民回了家。
“扎帐篷”是赵林“四处为家”的必备技能杨艺锴摄
“我端着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没有他们的帮助,当时我可能会遇险。”直到现在,赵林依旧记得那一碗热面的美味,以及那个危机四伏的夜晚。
走访途中,就地补给也是常态。受访者供图
2007年,已经“断顿”的“中国西部慈善网”蜕变成了“西部爱心公益网”。在此期间,赵林和他的团队多方奔走,帮助贫困学生2万多人,为贫困山区村民募捐衣物;为甘肃、青海两省涉藏地区募捐4860吨煤炭和价值约606万元的取暖用具;为山区贫困学校募捐建设图书室80多个……受资助人群约22万人次。这个过程中,他的团队不断扩大,志愿者的数量从3人发展到8万多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赵林和他伙伴们的心血。
后来,“西部爱心公益网”这朵“以爱为名”的花,在全国各地有需要的地方次第盛开。
“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也有犹豫要不要放弃的时候。”面对生理的疲惫状态、资金欠缺等种种问题,赵林从未轻言放弃,但是他的好朋友香港慈善家黄福荣在玉树地震中殒命,却成了他开始犹豫的引子。
“那时候,他要去玉树为孤儿院修建厕所,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黄福荣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另外四个鲜活生命,从那以后成为了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人。“听到消息时整个人都僵硬了,我开始问自己,用生命换生命,这样的公益到底有没有意义。”赵林哽咽了一下,背后是他消沉的一段时间。
青海玉树地震成了赵林记忆里的一道疤受访者供图
“‘人人公益,公益人人’,这段路磕磕绊绊走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尽管现在的他还面临筹款、筹物资等诸多问题,但46岁的西北汉子赵林依旧很坚定,“公益这件事情就像长在了我的身体里,没有所谓的坚持与否,它就是我的一部分,和我一起经历一切,人是不可能把自己的一部分切割出去的。”
在赵林和团队的奔走下,一些身体不便的残疾人做起了电商,有了养活自己的手艺。杨艺锴摄
现在的“西部爱心公益网”里有名为“爱心榜”的一个栏目,专门放置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助人,用不同笔触和心声,对自己的资助人写下的感谢信。大家“以爱为名”的真挚情感,汇集到了这一方小天地中。赵林说,这些受助人来信,他每一条都会看,因为其中的每一条,都是光照在的身上最具象的样子。
文/闫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