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5日电题:黄土塬上“绿波”荡漾
新华社记者
入夏,车辆行驶在位于陇东黄土塬上的甘肃省庆阳市,记者看到,这里黄沙不再,片片绿意映入眼帘。是什么让这里实现了“绿肥黄瘦”的转变?
盘过一道道弯,记者来到华池县南梁镇高台村的万亩苗林示范点。跟随当地有名的“种树大户”李文军,记者一行爬上山头。举目眺望,四周油松层叠,郁郁葱葱,一如铺开的绿色地毯。
“浅绿是新种的,深绿是长了几年的。西北的十一道梁、东南的九道梁,都是荒山上造出的林。”李文军说,七年时间,他在华池县播绿近10万亩。
5月25日,在高台村万亩苗林示范点,李文军查看苗木的成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李文军的家乡在陕西省吴起县。20世纪90年代,吴起县开始探索退耕还林工程,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看到“绿色革命”让家乡褪黄披绿,如获新生,李文军深受触动。
离吴起县不到80公里,是李文军妻子的家乡庆阳市华池县。这里时常遭受漫天黄沙的困扰,不仅如此,当地人大多以养羊为生,对植被破坏严重。“当地山羊爱吃草啃树,就像挖草机,不出几年,一个个山头就被啃荒了。”看到光秃秃的山,李文军痛惜不已。
庆阳市位于黄河流域中游,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庆阳市年入黄泥沙量达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量的10%。
2013年,李文军决定在华池县流转撂荒地和荒山坡植树造林,把绿色还给大自然。正是这一年,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打造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庆阳市启动了“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
子午岭横跨陕甘两省,是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的落叶阔叶天然次生林。子午岭甘肃段位于庆阳市东部,总经营面积达到761.69万亩。庆阳市计划在七年内利用宜林荒山造林700万亩以上,为黄土塬增添绿意。
这是5月25日拍摄的高台村万亩苗林示范点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在华池县林草部门指导和支持下,李文军的“植绿梦”正式起航。在他的带动下,当地村民也放下羊鞭,扛起锄头,开始造绿。不出几年,华池县的荒山上长出星星点点的绿,李文军带家人爬上山头,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片绿色是我最宝贵的一笔财产。”
近年来,庆阳市共引进76家造林绿化企业,培育了近160户造林大户,鼓励27万农户参与自主造林,黄土塬上涌现出许多以李文军为代表的“绿色使者”。如今,全市累计已完成“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人工造林730.85万亩,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站在被绿意包围的瞭望塔上,57岁的封治奎心里甜蜜蜜的。作为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连家砭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他管护着林场内5700多亩林地。工作二十余年,他亲眼见证了子午岭由黄绿相间到草木茂盛的转变,金钱豹、野兔、野鹿等野生动物也开始“返乡”。
连家砭林场场长蒋勇介绍,目前林场所在区域由200多种木本植物和150多种野生动物,有稳定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种群。
这是5月25日拍摄的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连家砭林场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在封治奎看来,巡林一扫往日的枯燥无味,变成了一趟趟充满新奇的旅程:“林子里长出不少以前没见过的花草,偶尔还能碰到散步、觅食的小动物。”通过上网搜索、询问同事,他认识的植物种类已过百种。
告别了“沟壑纵横、灰头土脸”的过去,黄土塬上的人们迎来了绿意融融、山清水秀的好日子。庆阳市充分利用林地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休闲旅游等林下经济,年产值超过6亿元,为农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夏夜傍晚,清风微拂,油松随风而动,如万顷碧波在黄土塬间荡开。李文军微眯双眼,陶醉在这迷人的绿色中。(记者文静、陈斌、杜哲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