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郑炳林:敦煌学研究要“东进西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董文龙

“我们举办敦煌文博会,就是要通过文化交流把丝绸之路这条纽带继续延续下去。”在第六届敦煌文博会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郑炳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40年来,我们持续加强敦煌学研究国际合作,在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举行敦煌学研讨会。我们要努力把敦煌学变成世界的敦煌学,人类的敦煌学。”郑炳林说。

敦煌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郑炳林提出“东进西出”的策略。所谓“东进”,从地缘上来说,敦煌石窟的研究必须和陇东南的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青州造像、响堂山造像等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这些石窟造像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对敦煌石窟的深入研究也会大有帮助。

为什么要“西出”?郑炳林说,佛教造像来源于印度,通过中亚、新疆传到敦煌,在敦煌交融碰撞,再传到中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产生交融后再回到敦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敦煌产生了新的状态,所以,敦煌学研究也要抓住“敦煌以外”这个关键。

“敦煌文献资料内容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敦煌文化是交流的产物。”郑炳林说,敦煌出土的很多文献,记载了与吐鲁番地区人员的密切往来,敦煌学研究要想再次深入,就要跟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献结合,从中寻找突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