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9时28分,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病房中,血细胞分离机开始吱吱地运转起来。6个小时后,捐献者陈洋(化名)手捧一袋从他体内抽出的造血干细胞,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在外面等候的包头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于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成功捐献了。”

陈洋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内蒙古首例跨省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1700公里的长途奔波、屡屡与感染风险擦肩而过,回想起这一个多月来起起伏伏的一幕幕,于河连连感慨:“太不容易了!捐献者的坚持,蒙湘两地的携手担当,共同完成了这样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资料图片)

陈洋是河南人,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辗转全国各地。今年9月份,他在包头工作期间,突然接到老家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

“当时一听太高兴了。我2017年在老家采了样本,一直盼着能捐献,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好几年。”陈洋为此专门赶回老家做了高分辨配型,之后又返回包头。

高分辨配型成功,包头市红十字会接手了后续工作。完成一系列体检项目后,本来去呼和浩特市便可以采集,受疫情影响,捐赠工作一直无法进行。

一边是疫情的重重阻隔,一边是生命望眼欲穿的期盼。是叫停,还是想方设法?于河坦言:“当时心里矛盾极了。”

“匹配成功可不容易,您一定要想想办法。”陈洋急切地说。

“能救一条命,即便是发生些意外,也值了!”下定决心后,一个又一个方案在于河脑子里酝酿、推翻、再酝酿。于河突然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湖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主任张赞。

几番电话沟通后,好友的联系成就了蒙湘的联手,一条绿色通道为了生命而搭建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发出《关于开通捐献造血干细胞绿色生命通道的函》,中国红十字总会批准,湖南方面专门制定了省、市两级完备的应急预案。

11月9日,陈洋在于河的陪伴下飞抵湖南长沙。

“这一趟真的是应了‘好事多磨’这句话。”陈洋笑着回忆。10日集中隔离酒店发现确诊病例,当地协调他们换住处居家隔离。14日,陈洋转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单人病房,一边隔离一边进行连续5日的动员剂注射。18日,终于等来采集日,可原定进行采集的那栋楼里凌晨又发现了确诊病例。

“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捐不成。”陈洋说,虽然挺波折,但自己始终没有动摇过。“而且这边的防控指挥部、红十字会、社区、医院一直全力帮忙协调,还给我准备了洗漱包、热水瓶和补充营养的食物,于会长也一直陪伴着我,我感觉大家为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努力,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18日15时30分,陈洋终于在医院完成采集。当天18时,他捐献出的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飞往江苏,当晚便输入患者体内,完成了这场特殊的生命接力。

再见面时,陈洋、于河、张赞百感交集,一切都在不言中。

虽然远方的患者不会知道这一切,但他体内那些“生命的种子”会永远记得——那份疫情、距离,无论什么都无法阻隔的大爱相“髓”。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