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正面临来自海外客户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他们在中国境外设厂,因为不断加剧的贸易紧张局势和三年的疫情封锁令他们对过度依赖中国持谨慎态度。

据彭博社报道,欧洲和其它地区的汽车制造商正直接向中国冷却部件、刹车系统和汽车充电部件等各种产品的制造商示好,敦促它们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建厂,这样就可以继续受益于它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合作关系,同时避免中国带来的风险。

“去中化”范围扩大


【资料图】

早些时候市场传出,为了应对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一线消费电子大厂供应链“去中化”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但是很多事只能做、不好明说,业界传出PC大厂纷纷要求供应链改用中性的特定用语,微软建议供应链改用China+1,戴尔则要求供应链只能用Geo-diversity(地理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正暗中将供应链从中国分散至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和爱尔兰4个国家,其中印度作为iPhone和配件的生产地,越南作为AirPods和Mac组装地,马来西亚生产部分Mac,爱尔兰则供应相对较容易生产的产品包括iMac等。苹果的供应商富士康和歌尔计划在印度、越南等地扩大产能。

感受到“去中化”压力的不仅是消费电子厂商,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彭博社报道指出,江苏一家电动汽车充电组件制造商的经理透露,“在中国结束严格的疫情控制措施后,一位重要欧洲客户首次来访时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公司在海外建立工厂的计划,并表达了他对中国和西方之间紧张局势加剧的担忧。”

这位经理同意去越南和泰国寻找机会,“我甚至都不喜欢坐飞机,但我别无选择。要么在海外设厂,要么丢掉生意。”

中国另外一家汽车电子元件供应商表示,“发生在消费电子产品上的事情可能会在汽车产业链上重演,汽车零部件的转移将只是时间问题。”他的公司已在越南新建工厂,并正在探索在欧洲和美国设厂的可能性。

香港咨询公司Oliver Wyman合伙人贝哲民认为,企业正从成本驱动型战略转向弹性驱动型战略,这种弹性是通过在世界不同地区增加一家或更多工厂来实现的,疫情和贸易紧张局势使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中国或已不是投资首选?

中国美国商会在《2023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新冠防疫政策和低迷的中美关系冲击下,尽管许多美企仍将中国视为优先市场,但厂商对继续在中国经营的前景,愈来愈悲观,增加投资、提升战略优先级别的意愿,正在下降。

这项调查显示,2023年将中国列为投资目的地前三位的美企大幅减少,从去年的60%降至45%,这也是中国在该报告连续发表25年来,首度不再是多数美企心目中的前三个优先投资市场之一。调查还发现,将供应链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考虑这么做的企业比例,比一年前几乎翻了一番。

汽车结构部件公司敏实集团去年与雷诺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在法国鲁伊茨的一家工厂成立一家合资企业,生产电池盒,并在波兰与三花控股集团合作运营一家工厂。该公司首席运营官表示,“我们都看到了最近的一些逆全球化趋势,美国的《通货膨胀抑制法案》引发了对中国出口的越来越多限制。”

实际上在汽车供应链方面除了美国外,欧洲、日本等国家/地区也在行动,欧盟提出了加快向绿色技术转型、促进关键原材料生产的计划,旨在减少对中国等国家的依赖,这些材料对生产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产品至关重要。欧盟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尽管对关键原材料的需求预计将大幅增加,但欧洲严重依赖进口,而且往往来自准垄断的第三国供应商。欧盟需要降低与这种战略依赖相关的供应链风险,以增强其经济弹性。”

日本方面,该国材料厂商住友计划在不涉及中国的情况下为电动汽车供应稀土元素,新的供应链将于7月开始运作。住友目前依靠中国冶炼厂从美国拉斯维加斯市MP Materials公司开采的矿石中提取钕、镨等稀土元素。但对可能涉及中国的地缘政治危机的担忧日益加剧,许多公司开始寻找绕过中国供应稀土的途径。

(校对/李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