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9月26日,穆迪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虽然有迹象表明支持性政策正在发挥作用,但信贷复苏仍参差不齐。8月份信贷增长喜忧参半,但出现了复苏的早期迹象,表明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正开始发挥作用。继上个月出现负增长之后,8月份居民贷款增加约人民币0.4万亿元。但企业和居民长期借款持续下降,且投资者偏好高流动性投资,表明私营部门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同时,2023年第二季度总体经济杠杆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杆杆率下降势头可能会扭转。

银行业将在提振信贷需求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而影子银行业仍处于低迷状态。信贷增长将会被市场视为中国人民银行鼓励放贷相关措施成效的信号。虽然支持经济复苏的政策力度加大可能为影子信贷扩张提供一定空间,但影子银行作为实体经济信贷提供方的作用持续萎缩,其占名义GDP的比例从2022年底的41.6%降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的39.2%。政府表示,银行业融资将在今年提振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政策宽松的指导,信贷增速可能会在年底加快,这可能会导致经济杠杆率略有上升。不过,增长前景减弱及风险偏好较低对信贷增速造成限制。

在房地产行业低迷期,信托业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如果情况恶化,风险将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房地产市场的困境将影响信托计划的基础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尽管信托业已削减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直接敞口。目前的逾期兑付水平可能进一步抑制投资者对信托产品本就较弱的投资意愿并引发提前赎回。这可能会为负反馈循环定下基调,鉴于信托行业规模巨大,房地产行业压力导致金融体系承压,进而加剧风险蔓延到更广泛的领域。

监管控制是缓解风险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外溢的关键措施。虽然2023年第二季度出现复苏迹象,但商业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净债权余额仍为负。此外,小型银行和大型银行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小型银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净资金提供方,这使其首当其冲面临后者的潜在蔓延风险。而大型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规避情绪仍较高。不过,在当前中国转向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以及监管部门遏制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关投资的过度冒险行为之下,影子银行业风险更广泛对外蔓延的可能性有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