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本报隆林讯 (记者/韦鹏雁 通讯员/莫雅雯)自从搬进鹤城新区安置点,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搬迁群众杨先乃早上不再走路送孙子去学校,而是站在阳台上“目送”。原来,安置区配套的罗湖小学就建在了家门口。
鹤城新区安置点是广西4个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安置易地搬迁群众3372户14606人。在实现“搬得出”以后,隆林携手粤桂协作工作队隆林工作组,从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实施安置点与城镇一体化建设,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子女教育是搬迁群众最关切的问题。该县强化配套学校建设,改善教育环境,保障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先后安排粤桂财政帮扶资金2800余万元,建设隆林罗湖幼儿园和罗湖小学(第一期),吸纳安置点搬迁群众子女1400余人就读。同时,协调深圳市罗湖区向安置点派驻优秀支教教师。
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助力搬迁群众稳就业保增收。该县利用粤桂协作财政帮扶资金4100万元,在安置点附近建设7个帮扶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6家,吸纳附近村镇和安置点群众389人就业。利用粤桂协作财政帮扶资金1654.4万元,建设鹤城新区安置点农贸市场项目,项目投产使用后可带动约200名安置点群众实现就业。
强化民生工程,确保搬迁群众幼有所养、老有所依。该县通过打造“温居工程”,筹划建设集休闲娱乐、医疗诊治、保健康复、精神慰藉、应急救助、膳食供应及文化服务等于一体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同时,安排社会帮扶资金150万元,高质量打造县域级儿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