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北新闻广播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大规模、大力度、大范围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废弃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的还成为了游客打卡地、工业产业园、农业示范区。

邢台市新都区:废弃矿山变绿色屏障

春风和煦,在邢台市信都区西黄村镇寺北坡村的矿山修复现场,一层层种植松柏的梯田盘绕山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寺北坡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地带,石灰岩矿资源丰富。上世纪90年代,当地群众“靠山吃山”,矿产资源开发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粗放式开采,导致采坑遍布,残崖断壁丛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治理前

矿山要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必须痛下决心,关小上大,走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按照“先治理、后开采”的原则,邢台市信都区着重对废弃采场进行修复治理,采取台阶式修复、平台式治理,既消除了边坡浮石危岩等安全隐患,又防止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信都区将全区32家石灰岩开采企业、100余家石子加工企业规划为5个集中开采加工建材园区,使全区石灰岩矿山由32家减少到6家,所有石子开采加工企业全部进园区。

治理后

邯郸峰峰矿区:黑色煤城绿色转身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邯郸市峰峰矿区,也曾一度面临污染“围城”和转型发展难题。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巩固生态文明成果,实现了“矿山变青山、浊水变绿水、矿区变景区”的华丽转身。

峰峰矿区是典型的重工业矿区,高峰时煤矿、水泥、陶瓷、焦化等重工业企业达几千家,长期无序的开采,让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山断壁、满目疮痍。面对生态环境欠账,峰峰矿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围绕“六环”“三山”两个重点区域,全面推进身边见绿、见缝插绿,森林进城、森林环城。

截止目前,峰峰矿区累计投入资金 2.56亿元,修复露天矿山98处,修复面积2.8万亩。修复后的南响堂森林公园、太行药王谷、响堂生态谷等山体森林公园陆续亮相、游人如织,实现了“矿山变景山、矿区变景区”。

2016年以来,我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科学化治理、市场化运作”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鼓励市县政府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对区域内废弃矿山采取总承包方式进行修复治理;对废弃矿山集中区域进行统一治理。6年来,修复面积达40.22万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