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0月7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新疆农业科学院位于南疆地区的两块复播玉米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两处示范田玉米平均单产均达到650公斤以上,结合正播小麦生产数据,示范田小麦+玉米“两早”模式粮食亩产首次突破1300公斤。

10月4日,收割机在阿瓦提县阿依巴格镇幸福村收割青贮玉米。包良廷 摄

南疆地区的水土光热资源可以发展一年两季粮食生产。发展早熟冬小麦+早熟玉米的“两早”模式,对南疆地区粮食产能提升至关重要。

“一茬挨着一茬,成熟得越早,农时就越宽裕。”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赛力汗·赛介绍,近年来,新疆农科院针对南疆地区光热、土壤资源禀赋,组织冬小麦和玉米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先后选育出“新冬20”“新冬60”等优良早熟冬小麦品种和“新玉110”“新农育3226”等早熟复播玉米品种,通过选育“两早”配套早熟优质高产品种和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该模式下的粮食综合产能。

“典型产量正不断转化为大田产量。”赛力汗说,此次突破1300公斤,不是在小片试验田上得出的,而是在两片面积为400亩和350亩的连片示范田中测得的数据。这标志着相关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已具备大范围推广的条件。

今年以来,新疆农科院以自治区小麦、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聚焦自治区粮食产能提升战略,在南疆地区改进复播玉米种植方式,采用良种良法配套,集成免耕抢种、密植栽培、滴水齐苗、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做到了“两早”配套,协同高产。

“这不仅是玉米种植的突破,也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次提升。”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梁晓玲说,在今年的示范推广中,科研人员优化了复播玉米免耕种植技术,较常规的种植技术可节约播种期7至10天,不仅为玉米生长赢得了更长时间,每亩地还可节约犁地、整地、地膜等费用120元以上,实现了节本增效。未来,随着相关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优化,南疆地区“两早”模式粮食亩产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400公斤水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