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亭市马峡镇罗马寺村的青贮玉米地里,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翔美鼎农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建军正将青贮玉米秸秆打碎装车,送往养殖场青贮窖进行储存。


(相关资料图)

“我们年初和农户签了订单,收购饲料点对点到地里来,省时又省力。”马建军说,一吨玉米收购价是400元左右,政府还对收贮全株玉米每亩地补贴108.67元,农户种养积极性很高。

华亭市农户正在收割青贮玉米

要想养好牛,草料是关键。去年以来,华亭市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推广实施“粮改饲”种植技术,让秸秆青贮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既有效解决了畜牧养殖饲草问题,又实现了丰产增收的“双赢”。目前全市种植自然草地11.57万亩,建成青贮窖2万立方米,年产优质饲草达35万吨。

肉牛养殖,最大的问题就是粪污污染,而秋收后秸秆回收又成了困扰。粪污利用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正好完美解决这两大难题。

走进上关镇育农有限责任公司一间牛舍,排排红牛悠闲吃草,叉车来回忙着运输饲料,有机肥生产车间,翻抛机正在轰隆隆地工作。公司负责人米玉龙难掩喜悦:“我们养殖场肉牛已扩大到154头,种了200多亩粮改饲玉米,有机肥生产线也投入使用,今年可加工产出优质有机肥3000吨,可以说是初步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

据米玉龙介绍,公司建立了肉牛养殖基地、精粗饲料车间、有机肥加工生产车间,收获的玉米秸秆经过青贮池发酵后成为肉牛的“营养餐”;基地里的牛粪运送到车间加工成有机肥,为土地提供绝佳的养分;“加餐”后的农田产量更高,种出颗粒饱满的玉米又成了牛的“美餐”。

华亭市上关镇小川村青贮储饲料储存室

“肉牛饲养+玉米种植+有机肥生产”串起了一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在华亭,这条牛产业的“金链子”还在不断复制。

东华镇银泽有机肥有限公司实施“绿色循环”工程,建立“肉牛→有机肥发酵→种植基地→肉牛”的种养生态循环链条,年可消纳畜禽粪污8000余吨,生产有机肥3000吨。目前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均有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

柳拴虎是河西镇建沟村勤劳朴实的农民。以前他养牛都是“单打独斗”,2020年11月,村上成立绿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他第一个加入。该合作社采取“政府补贴+合作社投资+农户自筹”的形式,全面实行标准化建设,双面奶牛养殖棚、挤奶室、青贮池、消毒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近年来,华亭市以开展培育万头产业强镇、千头重点村、百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头养殖大户的“万千百十”行动为抓手,盘活现有养殖场区资源,新建改扩建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引导养牛户“退户入区”,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养殖迈进。

“‘万千百十’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建成肉牛养殖场(小区)28处,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发展千头以上养牛村35个,百头以上养牛场(社)47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1680户,规模化养殖率达5%;2021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达10.58万头。”华亭市畜牧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永栋介绍。

养得好更要销售俏。地处陕甘交界的神峪乡,农贸市场交易活跃,目前有着平凉市范围内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肉牛年交易量在2万头以上,年交易额达1.5亿元。

肉牛养殖场

除了在交易市场上出售,当地的红牛还会供应到华亭市宏源公司。作为华亭及周边县区的牛产业龙头企业,该公司注册了“愣娃”清真熟牛肉品牌,成功入选“甘味”农产品,申报认定3000头肉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1500吨无公害牛肉产品,产品远销陕甘宁及北京等20多个市县。

在加工上,宏源公司严格按照“平凉红牛”屠宰分割规范流程,宏源牧业建成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各1条,年可屠宰肉牛20000头,生产牛肉5000吨,并与北京市紫光园餐饮公司签订了年均供应平凉红牛优质牛肉1000吨的供应协议,发展直销、专柜等实体经营,实现牛肉“出村进城”,有力提高了牛产品效益。

从饲草种植到科学养殖,从种养结合到产品加工,在华亭市,红牛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得到延伸。据杨永栋介绍,今年以来,华亭市总投资1.96亿元,实施红牛产业链项目24个,随着冻配改良及质量安全提升、优质饲草全产业链示范园、育农有机肥生产线、肉牛副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园等一系列链条项目的建成投入,这条红牛产业链将为群众带来更加红火的“牛”日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