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纪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庆阳融媒记者谷羿通讯员康小川
今年以来,华池县以“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创品牌”为总体思路,突出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和保障集合,不断健全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着力构建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华池打下坚实基础。
在华池县山庄乡尚湾村村民的记忆里,村里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从裸种到双垄沟播,再到全膜种植,玉米的产量也从每亩五六百斤发展到如今的“吨良田”,成了群众的“铁杆”庄稼。
然而种植玉米,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和玉米芯。近几年,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加工饲草能处理掉一部分秸秆,但仍有大量的秸秆未能消化,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前些年,玉米秸秆只能焚烧或者堆在河道边。现在,村里有了蘑菇大棚,这些曾经没用的秸秆变成了宝,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尚湾村村民徐国连说。
华池县因地制宜,依托地处子午岭林缘区的气候优势和靠近西安、银川等地市场的便利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发展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出了有益尝试。
经过反复考察和科学论证后,华池县积极引进发展香菇产业,先后建立了山庄乡津华绿源食用菌产业科技园、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逐步形成“原料-制棒-生产-菌棒回收利用”的产业循环发展模式,不仅将玉米秸秆、玉米芯变废为宝,还让周边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务工。
“现在,我在蘑菇种植园务工,主要负责上菌棒、采蘑菇,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华池县山庄乡雷疙崂村村民吴玉梅说。
华池县山庄乡作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的先行实践地,紧盯食用菌反季节生产和“南菇北移”的市场趋势,经过探索实践,利用气候优势和丰富的苹果木、玉米芯、玉米秸秆等资源,以农业废弃物与养殖业废弃物作为草腐菌原料、以苹果木作为木腐菌原料,循环利用发展有机肥和生物质科技原料,真正实现了“科技+环保+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日前,在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的菌棒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加料、套袋、转运菌棒。“今年,我们准备在去年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将黑木耳新增至400万棒,香菇生产至150万棒以上。”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负责人梁启文说。
据了解,华池县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今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通过实施光伏改造提升项目,实现棚上发电、棚下种菌,预计光伏新增收入1000万元,带动群众务工达400人以上,劳务收入达600万元以上。
作为传统养殖县,华池县积极建设10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和千头肉牛养殖区,不仅有效处理了玉米秸秆,还为有机肥加工厂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成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家住华池县城壕镇张川村白恩科便是受益者,他家中多余的玉米秸秆有了去处,还多了一份收入。“我种了二三十亩玉米,产生的玉米秸秆,一部分作为牛的饲料,另一部分卖给了菌菇园。牛粪的处理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还田,另一种是卖给有机肥加工厂。”白恩科说。
依托10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千头肉牛养殖区和40万亩全膜玉米,华池县建成年产万吨的有机肥生产加工厂,有效解决了废弃菌棒、牛羊粪污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取之于种植业、用之于养殖业和菌业、还之于种植业”,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
“我们有机肥厂大量的原材料是各大养殖场的羊粪、牛粪和全县散养户家的羊粪,还有各大香菇产业园的废旧菌棒。目前,我们生产的有机肥在保证县内各个高标准农田供应的基础上,将剩余部分销往银川的蔬菜基地。”华池县万只肉羊育肥基地粪污配套处理中心负责人刘生枝说。
近日,在位于城壕镇的甘肃食禾门农业有限公司小杂粮加工厂,机器轰鸣,一台台渣土车正在转运多余土方。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加工厂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
“该项目建成后,可增加白瓜子生产线1条,我们的小杂粮加工厂也将由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迈进,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甘肃食禾门农业有限公司经理李彦玫说。
“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加快华池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种-养-菌-肥”一体化的现代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有效解决了废弃秸秆、牛羊粪污回收利用的难题,实现了闭环管理、循环利用,促进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带动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完成粮食作物种植67.7万亩,肉羊饲养量达71.51万只,肉牛饲养量达5.56万头,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40.69万亩,食用菌总产量达285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