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民勤县南依凉州区,西毗金昌市,东北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左、右旗相接,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多年来,以防沙治沙、保护生态而闻名于世的民勤县,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沙海绿洲”。事实上,民勤县所处的北纬38°线是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是世界上公认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纬度。这里隔离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危害轻,发展天然绿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民勤县立足资源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戈壁生态农业产业为依托,高昂“农”头,突出“特”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做实谋划产业发展、深度参与产业竞争,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千里沃野交织出一曲有激情、有特色、能生金的乡村振兴发展乐章。
如今,喜看绿洲民勤,粮满田、菜满园、果飘香,生态绿色农业擎起乡村振兴“大旗”,为聚力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汇聚起磅礴力量!
“绿”字当头“领唱”现代农业
临近傍晚,民勤县苏武镇羊路村气温舒适,夕阳的光辉透过薄云洒在翠绿的菜叶上,滴灌喷头正在旋转中喷洒着水分。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供港喷灌蔬菜基地的田埂里,十余名工人将成熟的菜叶采摘分类至包装箱内,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作为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核心区之一、第三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按照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流转聘用、服务协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起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同样,前段时间民勤县昌宁镇铧尖村供港蔬菜基地种植的菜心进入收获季,当地组织农民抢抓农时,收获蔬菜,保障粤港澳市场供应。
近年来,昌宁镇铧尖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三变”改革经营模式,引进涉农企业流转土地,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方式绿色化,重点打造以菜心、菠菜、香菜为主的可追溯供港蔬菜基地。
民勤县昌宁镇党委书记邱德玉介绍,铧尖村“靠山吃山”,充分发挥毗邻金昌市区位优势,瞄准金昌果蔬供给市场,利用金昌规模恒温库“借船出海”,让蔬菜远销港澳,实现“北菜南销”助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已建立可追溯的绿色蔬菜标准化基地1600亩,亩均收入9000元左右。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镇铧尖村供港蔬菜基地只是民勤县深化农村改革,释放政策红利的一个缩影。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全面吹响,民勤县坚持将乡村振兴作为“一号工程”,把产业发展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位,将着眼点放在加快构建绿色有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明确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位,做好规划、搞好建设、下足功夫,通过做精产业布局、做强农业园区、做大特色产业、做好结构调整,多业并举、“鼓钹齐鸣”,积极创建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同时,民勤县坚持县域经济“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突出“产业集群、龙头集中、要素集聚、保障集合”,精准发力、固强补弱,采取外引内育和村企联合等方式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园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园区驱动、基地带动、农户联动,把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作为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强势推进。
据统计,目前民勤县蜜瓜、茴香、葵花、果蔬分别达到20万亩、13万亩、10万亩、15万亩,预计全年肉羊饲养量达到420万只,沙葱、韭黄亩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人参果棚均收入超过10万元。
“质”字为本 做足活“农”文章
鱼“住”在恒温大棚里,无惧气温突变。
走进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渔业养殖场,一个个特殊的“鱼塘”格外显眼,12个“陆基圆池”整齐排列,基地的务工人员正忙着投料、排污、消毒,呈现一片忙碌景象。
“陆基圆池养殖最大的特色是可实现高密度养殖和方便管理,且可控性强、水质安全性比较稳定。”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何欢介绍说,路基高密度养鱼的模式拓宽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沙漠里养鱼,致富又生态。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将突破口瞄准循环水产养殖业,试水“岸上养鱼”,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陆基圆池”养鱼新模式,利用“小空间”发展渔业“大产业”,让“冷水鱼”养出“热产业”,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热闹的场景不只在渔业养殖场,这些日子,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采摘园内游客也是络绎不绝。成串的水果西红柿、香气四溢的黄桃无不“挑战”着大家的味蕾,忙里偷闲的“城里人”都热衷于来到田间野外,做一回“果农”,体验动手采摘的乐趣。
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和有机农业发展思路,从基地建设、技术支撑、产销对接三个方面培育壮大绿色有机农业,这是民勤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绝招”。
在民勤县大坝镇奥翔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人工种植的沙葱郁郁葱葱、铺满温室大棚,合作社负责人甄世龙指挥着工人采收分拣、过秤包装、装车外销。
据介绍,奥翔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年销沙葱360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形成了“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走出了“市场导向、龙头带动、资源整合、充分结合、抱团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带动9个乡镇、24个村近千户农民增收致富路。
如今的“奥翔沙葱”品牌行稳致远,不仅走进全省各大超市、酒店,还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地。“沙葱竟成为他的‘致富宝’。”甄世龙兴奋地说。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品牌。
在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民勤县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的直接抓手,努力做到落地见效、落地生根。将培育壮大民勤地域品牌、举办农业特色产业活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农致富增收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推动民勤特色品牌渐行渐响。
同时,民勤深耕品牌农业,实施商标富农战略,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培育打响“民清源”区域公共品牌和以“民勤羊肉”“民勤蜜瓜”“民勤茴香”为主的民勤品牌,鼓励发展产销对接、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电商网销等新型流通业态,厚植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根基,推动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不断创新发展,民勤县已成为全国设施栽培人参果的最大产区、最大的茴香产区、西北地区最大的厚皮甜瓜核心产区和全国优质蜜瓜核心产区,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誉为“中国肉羊之乡”“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茴香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
“新”字亮眼 “共谱”强农壮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深度、难度、广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如何让农民解开束缚,让他们放心干、放手干、放胆干,又该如何让他们持续增益、抵抗风险?
面对这两大问题,民勤县不断改革与创新,做足了保障。民勤县成立中国工程院吴明珠院士民勤工作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民勤综合试验站、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研究中心及民勤蜜瓜、蔬菜、林果、土肥、节水等研究所。选派科技特派员2129人,组建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团25个,就近、方便、快捷地推进科学技术到户、到人、到田,全力助推产业实现绿色变革。
“现在是蜜瓜迅速膨大的时候,需要追一次肥,然后到碗口大的时候,再追一次肥。”9月25日,民勤县收成镇兴盛村蜜瓜产业园连体拱棚内,特技特派员、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干部多峰一边指导村民整枝抹叉、打顶摘心,一边讲授拱棚甜瓜栽培技术。
收成镇兴盛村作为民勤县晚熟蜜瓜核心产区,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露地栽培为主,温室栽培为辅的种植格局。但是,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有效利用科技成果“开荒拓土”,为品牌农业加把“火”,促进蜜瓜产业再升级?
特技特派员多峰,“特事特办”,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精准对接,聚焦群众的种植需求,外学先进、内学榜样,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新型种植模式,“藏粮于技”,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老百姓种植“法宝”,指导农户利用大棚内套小拱棚加地膜设施,提高早春土壤温度、湿度,实现提早定植、提早上市、延长秋后生长期,为农户赢得最大利润空间。
秋季由于土壤墒情好、气温低、蒸发量小,正是民勤县温室人参果移栽苗木的关键时期。在民勤县人参果育苗中心,佩戴口罩,身穿“大白褂”的工作人员,将经过茎尖培养、高温脱毒方法培育出的脱毒试管苗,再经隔离驯化、定植,无毒育苗侧枝采集、扦插育苗措施,繁育出生产用苗,投入生产。
“人参果茎尖组培脱毒快繁技术,着力解决民勤近年来因种苗带病毒而引起人参果生产中出现的僵果问题。”育苗中心负责人詹全民介绍,通过技术改良现有人参果品种,使其皮薄、口感更好、果型美观一致、产量更高,以达到优质、高效和低成本的目的。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民勤县探索符合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农业转型步伐,制定了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集中突破农业发展技术“瓶颈”,在“粮丰”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转化科研成果,催生了韭黄“戴帽子”、蜜瓜“坐凳子”等一批新技术、新模式,建立了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提高农业技术产量产值,推进生态绿色农业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此外,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特色优势资源,民勤县投入各级财政资金,按照“生态+”“旅游+”模式,打造连片成带、集群成圈、沿线成廊的创意休闲农业格局,聚力提质增效,构建产业集群,通过引导农民由种庄稼转向“种风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沙海绿洲,乡村正兴;初心不忘,未来可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民勤县全面释放发展动能,铺展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
通讯员马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