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由市农业农村局、溧水区人民政府和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主办的2022草莓产业研讨会在溧水区举行,时代楷模赵亚夫,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等行业“大咖”为草莓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专家表示,草莓产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借力科技解决土壤、品种和种苗等问题,助力产业做精做强。
草莓产业
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
春暖花开,正是草莓采摘旺季,在溧水区傅家边草莓大棚内,红彤彤的草莓香气扑鼻,采摘游客络绎不绝。
草莓被誉为“果中皇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65万亩,总产量近30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
未来草莓产业将如何发展?赵亚夫在主旨演讲中说:“草莓产业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
怎么走绿色发展道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赵亚夫提出,首先要完善草莓的生态栽培技术,把草莓生态栽培技术形成一个技术体系,努力培育生物多样性,修复提高当地农业生态系统。
目前草莓种植多为设施大棚栽培,看上去大棚内与农业生态系统关联性减弱,其实设施栽培也需要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赵亚夫表示,要尽可能地培育草莓大棚的生物多样性,在重视增加生物物种的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调整好生物种群的组成结构,加快栽培草莓土壤的有机物质的分解,改良土壤,控制草莓的主要病虫危害,形成草莓最佳的生存环境条件。
就如何丰富设施生物种群的问题,赵亚夫举例说明,一户莓农种植的15亩草莓,采用醋糟、腐殖酸肥、羊粪、菜饼、米糠原料配制的基质,种出低成本、高品质的草莓,亩均效益达5万元。“他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基质,通过基质培育微生物的菌种,在基质内建起‘生物肥料工厂’和‘生物农药工厂’,减少了病虫害,亩均投入成本不到3000元。”赵亚夫说。
用科技解决
种苗、品种等痛点
据悉,目前我省草莓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亩均产量约3000斤。“这与美国、日本等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江苏省草莓协会会长赵密珍说,草莓产量之所以上不去,跟苗种和品种都有关系,草莓品种单一,最普遍的红颜草莓已栽种近10年,容易暴发炭疽病和空心病,而苗种自繁比例近九成,苗种品质参差不齐,存活率低。
在赵密珍看来,草莓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省草莓产业还面临劳动力短缺,专业化、机械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从而提升草莓亩均效益。
“江苏草莓产业的发展定位,是做精做强,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来提升效益。”赵密珍说。
农业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高肥料的土壤和没有污染的土壤。沈其荣院士表示,要有高肥料的土壤和没有污染的土壤,唯一的途径就是推广有机类肥料。
经过长期试验发现,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25年都未出现土壤酸化。沈其荣说,有机肥类肥不仅可以增加肥力,还能改善土壤环境,防治病虫害。根据不同的作物喜好研发专用肥,可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实现土壤健康生长,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陆爱华在交流时表示,江苏草莓产业将走稳健发展路径,未来3年,一方面将种植面积计划控制在35万亩左右,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培育和推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建设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示范区、推广建设现代标准草莓园、加强品牌建设等举措提升草莓的品质和单产量。
溧水争创
草莓全产业链试点区
溧水是全省草莓种植重点区(县)之一,全区设施草莓种植面积约2万亩,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产草莓3万吨,产值达6亿多元,约占全市总量的八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溧水培育出一批草莓种植大户和标杆企业。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南京金色庄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种苗、统一品牌管理、统一市场销售等,实现标准化种植,带动当地3000多户农民增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刘东华引进高架草莓栽培模式,每亩产量达6000斤。溧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溧水依托雄厚的草莓产业基础及先天优势,带动草莓育种、销售、采摘、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
研讨会现场,院士专家与20多家溧水草莓企业代表和合作社代表面对面交流,为溧水草莓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吴迪等专家建议,溧水要提升单产效益,通过优化土壤结构、提升棚内温度、提高苗种存活率、打造溧水特色的高端草莓品牌等方式,为草莓产业提质增效。
赵密珍对溧水“企业+合作社+农户”草莓发展模式表示肯定。她说,草莓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产业链完善和拉长,这就要协调好种苗生产、投入品供应、鲜果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分工,发挥各自的强项。
目前,溧水正在规划构建“草莓+旅游、健康、科技、创意”的“草莓+”产业体系。溧水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刘人祥表示,溧水将认真听取专家院士的建议,培育拥有自主品牌的溧水草莓新品种,做强溧水草莓品牌,争创全省草莓全产业链试点区。(袁航 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