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梅花山”、VR全景逛博物馆看展、“慢直播”赏花、动物“明星”微电影……疫情下,不少景区和博物馆都把自己的日常搬到了“云端”,上马了无人机和红外相机、VR/AR、5G直播等高精尖技术助力“云游”,让市民足不出户、居家办公的同时,通过景区和博物馆的线上平台“云观展”“云赏花”,轻松享受到丰盛的文旅大餐。

上马无人机、红外相机

景区“自导大片”

洁白如漫天飞雪的樱花,掩映着碧波荡漾的湖水,配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昨天,记者打开玄武湖景区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最新的花情视频和海量美图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推送。在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下,市民仿佛身临其境,享受到了一场春日的视觉盛宴。

眼下,南京多个景区均推出了“云赏花”“云观景”“云游动物园”。“云”上的钟山风景区多姿多彩,不仅有最新的花情视频,“空中赏花”的壮美,还有画家在景区即兴作画,梅花香氛的制作过程等,带你沉浸式体验赏花雅趣。打开手机进入南京滨江公园官微,就能看到绿博园内数万株洋水仙和郁金香盛放,在风车、木屋、小桥流水的映衬下,宛若童话一般。莫愁湖公园推出了“慢直播”,可全天观赏海棠花从清晨到夜幕下的实时美景。红山森林动物园也推出了“云上动物园”,在“云端”可以看狼王一家的“后宫大戏”,追踪“动物明星”的精彩花絮,点播悬疑片《貉谁有关》和动作片《豪猪大战狗獾》等,市民足不出户,也能和喜爱的动物“天天见”。

如何实现“云”上赏景?记者了解到,钟山风景区、玄武湖景区、红山动物园等重点景区都组建了自己的视频团队,景区工作人员华丽变身为编导、摄像、剪辑、后期人员,借助无人机、红外相机和剪辑软件,一个个精彩的赏花短视频、“爆款”微电影就这样在他们手中诞生。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工作人员常成,一名年轻的小伙儿,来景区工作才3年时间,众多赏花大片却都出自他手中。“我本科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来景区后又在实践中学习了无人机航拍,积累了一些经验。”常成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景区微信公众号仍然保持每日更新。前段时间气温回升较快,花开的速度也很快,遇到天气条件良好时,他上午拍摄、中午剪辑、下午编辑发布,马不停蹄。“比如前段时间拍芳桥樱花,为了获得最佳光影效果,需要上午、下午分别拍摄几小时,就为了剪辑一段1分钟的视频。”常成说。

在红山的密林中,生活着大大小小两百多种野生动物。2020年,红山森林动物园购置20台红外相机,在整个园区实现了全覆盖,24小时不间断拍摄,记录下动物们或令人捧腹、或发人深省的成长故事,动物园根据这些素材创作了各类影片。市民坐在家中,通过红山动物园的官微,就可以轻松“点播”。“我和同事一起创作剧本,并且承担编导、剪辑、配乐、字幕等工作。”红山森林动物园宣传教育部宣传策划员程天乐说,自己是学水产专业的,做这些算是“半路出家”。“拍摄动物素材时,我早上8点架机器,和饲养员待在一起,拍到傍晚5点才能收工。”她说,动物可不会像模特那样听你指挥“摆拍”,而且跑起来飞快,为了抓一个精彩的表演和动作,自己往往要“蹲守”好久。“有一次拍摄长臂猿,我在树丛里蹲了一上午,浑身被蚊虫咬了60多个包,我妈看到后都担心我要‘中毒’了。”她笑着说。

VR全景入“云端”

带你360度沉浸式观展

“这些画家居住在南京,秀美的山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汇于笔下,作品浓缩了金陵风光的精华所在。”昨天,记者点击手机屏幕进入《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网上展厅,根据自己爱好的观展内容“走动”“转身”,“在一组《金陵十八景》的展品照片前,点击播放键,就可以听到语音导览,还可以一张一张地“翻阅”这些明清时期的名人佳作,仔细鉴赏上面的山水风物、题词和印章,十分方便。

眼下,南京市博物总馆在官微上推出了“云上观展全攻略”,把18个主题展览全部搬到了线上,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文物的风采,感受历史的魅力。这些展览既有以文物为主题的《非纸书文物特展》《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又有和都市圈等城市的联展如《又绿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文物联展》《铲释三城——宁镇扬三地考古成果展》等,还有展示“匠心”技法的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艺术展》《金玉满堂盛世工巧——南京特色非遗技艺展》等。不少展览直接把3D建模的展厅搬到了线上,让市民360全方位沉浸式观展,就像置身于现实中的展厅一般。

“一些精品文物临展、特展线下展陈的时间有限,可能一段时间后就要撤展。还有一些展览受制于场地限制,无法把所有的展品都呈现给观众。这时候我们就会考虑搭建‘线上展厅’,打造‘云展览’,对于观众而言,坐在家里就能看展,不受时空限制,还可以反复观看回味,可谓‘永不落幕’。”南京市博物总馆综合业务部宣教办主任杨晓慧说,早在2013年—2014年,南京就有博物馆探索建设“虚拟展厅”,用来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疫情发生后,市民对“云观展”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每到寒暑假、节假日,一些针对青少年的主题展览的需求可谓“爆发式增长”。“现在基本上每做一个上规模的文物主题展览,我们就会配套打造一个‘线上展厅’。”她表示,近年来南京市博物总馆所属各馆的“云展览”已经制作了近30场,总计浏览量达到100多万余次。

借助于AR、VR等先进技术,“云展览”越做越“高大上”。“我们有专门的技术合作方,他们会用特制的相机拍摄展厅、文物,进行3D建模,把实景展厅立体化地呈现在网上,再辅以说明文字、语音导览,让市民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欣赏文物的同时还能得到及时周详的讲解和背景介绍,观展体验感十分好。”杨晓慧说,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还在“云展厅”内推出了“专家课堂”“馆长直播”等特色项目,现场带你观展,即时直播讲解,非常受欢迎。一些线上打卡、问答等环节,也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政策“护航”

更多旅游观展演艺将飞上“云端”

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是疫情下文旅产业摆脱困境、创新发展的一双“翅膀”,也是促进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我市文旅业一名业内人士分析说,疫情拦住了游客的脚步,不少景区和文博场所“危”中求“机”,开始借助VR/AR、直播、5G等技术手段,转型求变。结合文旅产业的特点及技术形态的多样性,在景区、游乐、住宿、旅途等应用场景中,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和文旅融合,能衍生出各种新的模式。比如可以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结合AR技术将易损文物、文化遗址等景点通过三维模型的方式展示在游客的眼前,这样既增加了交互性与游客的沉浸感,也保护了景区环境。

在未来,这一“破圈”融合的模式将大有可为,除了市场需求节节攀升外,从国家到省市层面的政策利好也层出不穷。早在2020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在谈及如何帮扶企业努力降低疫情影响,增强数字文旅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后劲时,就提出要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新需求,坚持正确导向,抓住5G、超高清等新技术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业态,鼓励创业创新。

今年1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南京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要推进数字技术场景应用,打造数字技术应用四大场景。如“云旅游”场景,围绕中山陵、阅江楼、夫子庙等标志性景区,打造网络直播、虚拟VR赏景等一批云旅游场景;“云展览”场景,支持金陵图书馆、南京博物馆等文物文化单位与数字文化企业合作,运用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升级“虚拟阅读空间”“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等线上文化产品;“云演艺”场景,支持江苏大剧院、保利大剧院等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开展网络展演,支持开发全息互动投影、沉浸式演艺、夜间光影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云消费”消费场景,发展直播带货、线上团购、云上MALL等云消费新模式,举办“云享金陵”线上消费季,创新消费体验。(李子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