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投资中,大家经常能看到“央妈放水”、“货币宽松”等新闻信息,实际上都是指央行对市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那究竟什么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定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货币供应量(moneysupply;supplyof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个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划分层次

我国是从1994年开始划分货币层次,并按照货币层次进行货币量统计的,目前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MO),又叫“现钞”,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O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虽然不在居民和企业手中,但是可以随取随用,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代表着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对市场和经济影响最直接,许多国家都把M1作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对象,流动性仅次于M0;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同时反映现实购买力、潜在购买力,流动性偏弱,定期存款不能随时取用,代表着未来潜在购买力,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有何影响?

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例如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基本平衡,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

从总量上看,一般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充足,表示货币环境相对宽松,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反之则说明市场上货币相对紧缺。实际上,货币供需格局往往需要结合社融数据和货币供给量综合分析,二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