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通讯员 杨莹莹
开学在即,如何让回校的“神兽们”少玩游戏投入学习,成了不少家长头疼的事情。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本是为保护未成年身心健康,但不少游戏却存在“缺位”的情况。面对游戏公司的“不作为”,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的检察官行动了起来。
“我们认识到了存在的错误,感谢检察官对我们提出的建议,我们一定认真落实,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近日,某网络游戏公司相关负责人在向闵行区检察院未检检察官反馈整改情况时表示感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益诉讼促进协同履职
2022年暑假伊始,闵行区检察院未检部门检察官作为未成年权益的守护者,抓住“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契机,向区“扫黄打非”办了解辖区内网络公司业态分布、运营规模、常见问题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筛选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四十余家涉未成年人重点网络企业,进行摸排。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检察官发现辖区内某网络游戏公司的实名身份认证落实不到位,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虚拟的身份证号登录游戏。
检察官介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突出,对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为此,2020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5条第4款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22时至次日8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某网络游戏公司实名身份认证落实不到位的漏洞则使得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损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网络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
承办检察官随即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先后采取了截图保留相关证据材料、询问涉案企业等方式进行线索摸排,将案件线索移送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迅速立案、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并对涉案网络公司依法处以行政处罚。
检察建议助推企业合规
为维护未成年人的公共利益,更好督促企业合规经营,承办检察官向涉案企业制发检察建议书并当场送达,邀请人民监督员到场,告知其经营的网页游戏实名认证系统存在漏洞、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不符合规定,并提出限期整改措施,要求该公司强化用户识别,落实分级管理,增强合规意识,落实网络游戏账号实名认证,优化游戏防沉迷系统,压实平台保护未成年人的主体责任。
同时,承办检察官对涉案企业进行了法治教育和网络素养培训,要求其规范提供网络游戏产品,承担起未成年人保护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丰富优质内容供给,践行主流价值,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护苗”行动推动社会保护
为了凝聚更强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力,闵行区检察院召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座谈会,与区“扫黄打非”办合作发布《上海市闵行区互联网企业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倡议书》,推动辖区五家企业签署,激发互联网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司法保护、政府保护、社会保护齐头并进。
同时,闵行区检察院积极开展“检爱同行,法治进乡村”系列活动,未检部门检察官联手职能部门共同进驻乡村地区的中小学,依托“护苗”工作站开展普法宣讲,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多的安全上网法律小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更好地学法、懂法、守法。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职能部门主动积极履职,还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积极监督,从而更好地强化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