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日报工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上中高端的关键。

4月14日,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工信厅等多部门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对《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情况进行解读。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广西将重点打造“76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两带两区”工业发展新格局,其中,制糖、机械、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和南宁息息相关,将有力加快推进工业振兴,进一步推动首府工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蓝图推进工业振兴

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振兴,《规划》对“十四五”广西工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

“《规划》紧密衔接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结合广西工业发展现状,力求做到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自治区工信厅总工程师马义生介绍,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进工业振兴发展,顺利完成2021年主要目标任务,工业振兴取得实际成效,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2万亿元;工业投资增长27.5%,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

2022年,广西按照“早抓快干一季度、稳中求进开好局”工作部署,成立了十个指挥部,早抓快干打好“十场攻坚战”实现经济“开门红”,首场硬仗就是锚定“稳工业保运行攻坚战”早抓快干。预计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6.8%,工业投资增长39.4%。

打造“765”现代产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重点布局南宁

《规划》明确提出打造“765”现代产业体系。“7”指重点做优7大传统产业,推动制糖、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6”指做大6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5”指做实5大特色产业,推动特色食品、木材加工、现代轻工纺织、茧丝绸、精品碳酸钙等特色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制糖、有色金属、汽车等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特色食品、木材加工、现代轻工纺织等特色产业均重点布局南宁,南宁高新区、南宁经开区、邕宁新兴产业园、伶俐工业园根据不同产业分别列入重点布局园区中,南宁老友粉、横州茉莉花等特色产品、品牌产品将获大力发展。

此外,广西将推进包括南宁高端装备制造城在内的“两企三城”建设;加快建设南宁、北海、桂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和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研发基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建设柳州、南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打造以纯电动汽车为主、产品体系完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南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和南宁绿色家居产业基地。这些务实举措将有利于广西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大力推进产业振兴,进而带动南宁工业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转3版)(上接1版)

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

提升南宁首府地位和对外开放优势

《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两带两区”工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实施六大任务、八大工程,提升能耗、电力、土地、融资、人才、数据等六大要素支撑能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如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产业带方面,广西将提升南宁首府地位和对外开放优势,支持南宁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工产业,打造南宁东部产业新城,并列出了重点培育园区,即:千亿元园区为南宁高新区;500亿元园区为江南工业园区、南宁经开区;特色产业园区为南宁(兴宁)高端绿色家居产业园、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农林产品加工轻工园以及蛙跳产业集聚区为新型智能终端蛙跳产业集聚区。

在打造工业走廊和工业集聚区方面,广西将打造南(南宁)钦(钦州)工业走廊,发挥南宁首府要素资源配置优势和钦州港通道枢纽作用,强化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与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协同,支持南宁沿交通干线(含正在规划建设的平陆运河)规划布局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支持钦州化工新材料、海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在南宁布局总部研发基地、元器件及关键零部件基地、精深加工基地,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产业带与北钦防临港工业集聚区“带区”协同,促进“江海”联动发展。

《规划》还明确了南宁市的重点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横州市发展农林产业加工、新型建材,布局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宾阳县发展电子信息、建材产业,布局宾阳县黎塘工业园宾州电子信息产业园,加快形成“一县一业”“一业一品”县域工业发展格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