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航拍。

华声在线9月27日讯(通讯员 李翼骏 彭展)“成功啦!成功啦!”9月21日9时许,巴陵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硫酸铵装置现场,工艺技术员方金华连声欢呼。此刻,在装置二楼下料口,硫酸铵正“乘坐”他参与设计制作的溜槽,“嗖嗖嗖”地滑落到一楼皮带机上,直抵包装线。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巴陵石化己内酰胺搬迁升级项目己内酰胺及相关配套装置开车在即,现场人人马不停蹄,个个身不卸甲,进行开车前的确认等各项工作。“装置中交以来,技术组和运行班组陆续进驻现场,大家全力以赴,只为装置一次顺利开车成功。”己内酰胺装置主任王玉良说。


(资料图片)

“金点子”解难题

▲方金华现场巡检。

方金华年近花甲,与己内酰胺老区装置朝夕相处30余载。“这里可以加一个溜槽,能发挥关键作用。”今年一季度,他参与己内酰胺新区硫酸铵装置“三查四定”,发现新区装置的硫酸铵下料口缺一个溜槽,“一定要‘安排’上。”

目前,巴陵石化外销硫酸铵(己内酰胺副产品)有干、湿两类,含水量分别为1%和2%,干硫酸铵需经干燥后包装,湿硫酸铵产出后直接包装。“硫酸铵具有吸水性,生产过程遇到干燥箱检修,能通过溜槽迅速到达包装线,及时包装,避免受潮,一举两得。”该装置员工谭丹琳介绍。

“老区装置有一条长为4米的溜槽,新区装置空间跨度大,溜槽长达20米,制作难度大。”方金华说,“既要确保硫酸铵顺利滑落,又要控制速度避免滑出槽外。”他在现场反复测量、设计,历时一个月完成施工。

无独有偶。曾获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的己内酰胺装置工艺技术员陈赶的“金点子”,也助力解决新装置开车准备中的难题。

▲陈赶现场检查票证。

9月初,该装置和承包商对接己内酰胺单元离子交换塔离子交换树脂填充作业方案,原计划由8名突击队员用时12天,通过人拉肩扛的方式将填料运到装置二楼进行填充。陈赶接到指令,立马与承包商中石化四建公司技术人员孟庆德商量对策。

经讨论,他们决定将填料转移至吨包装袋中,用吊车吊装到装置二楼再填充。“为此,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入口直径为80厘米、出口直径为10厘米的大漏斗。”陈赶介绍,他们在不锈钢材质的漏斗下方接上软管,将填料导入离子交换塔进料口。

最终,装置5名员工历时6天完成填充作业,省时又省力。

突击队查隐患

9月中旬,该项目氨肟化装置组建一支党团突击队,推进装置B线试压试漏和调校工作。“我们主要负责仪表连锁调校和现场管线确认。”突击队由装置主管技师、运行四班班长吕宏带队,班员白玉、李海波、陈正勇、李峰、张石林、廖建兵、豆浩等10余人积极参与,既有年近退休的“老兵”,也有今年新入职的大学生青工。

该装置还组织部分老区装置班组骨干“双线作战”,轮流利用休息时间到项目现场加班加点,参与试压试漏和调校工作。“我们不遗漏任何一个阀门和法兰,检查确认螺栓是否缺失、是否紧固,阀门打开还是关闭,法兰面是否有盲板,垫片是否完好。”吕宏表示。

▲吕宏现场查漏。

前不久,他们监测到叔丁醇回收塔系统压力持续偏低。“该塔高30多米,容积有500多立方米,密封点遍布各个楼层。”吕宏带领队员集中力量排查一遍又一遍,最终在第6层塔盘上方发现距离格栅板2.5米高的位置有个仪表存在异常。他找来楼梯,系挂安全带爬上去检查,确认仪表进出口法兰面没拧紧,“功夫不负有心人,漏点整改完毕,系统压力便达标了。”

“你的脚怎么啦?”9月22日,突击行动结束后,白玉返回主操岗位,同事见她走路一瘸一拐,便关心询问。原来,她在试压试漏期间每天到现场行走2万多步,脚部出两个“鸡眼”。“大家干劲十足,我也得尽心尽力,不能拖后腿。”白玉笑着说。

就这样,每人一个喷水壶、一把扳手,突击队员全面“扫描”装置各个角落,保运单位也一起参与整改消缺。他们历时10天,消耗3公斤洗洁精配置大量泡沫水,排查数万个密封点,用脚步丈量“星辰大海”,圆满完成阶段任务。

“铁三角”一条心

进入投料开车准备阶段,己内酰胺部硫酸装置也开启“双线作战”模式,将31名骨干分成两组,分别负责稳定老区运行和准备新区开车。余学功、付文峰、吴作霖分别担任新区3个运行班组班长,带领12名班员“5+2”“白加黑”,争分夺秒推进各项工作。

▲硫酸装置“铁三角”。

“我们仨都当过兵,我1995年退伍、余师傅1993年退伍、吴师傅2003年退伍。”付文峰说。坚守新区硫酸装置开车现场,余学功、付文峰负责施工验收和生产准备,吴作霖配合装置安全员进行现场作业安全监管。3个多月来,他们配合越来越默契,被同事们称为“铁三角”。

硫酸装置物料腐蚀性强,余学功、付文峰提前检查所有法兰面密封情况和阀门完好情况;吴作霖设计制作400多个法兰罩,防止试车过程中法兰漏酸引发事故。

“9月12日,我们试运行稀硫酸泵,发现它无法按照控制指令进行调节。”余学功说,他们排查近6个小时未找到具体原因,拆开泵的进、出口管线也未发现堵塞情况。最终,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他们测试确认阀门控制模块故障,当即协调进行更换。

“我们工作时是战友,下班路上是车友。”吴作霖笑着说。他们时常加班到半夜,每天开私家车上下班,“我们拼车出行,上下班路上还能一起讨论生产准备事宜。”久而久之,经常一起加班的硫酸装置技术员李刚也加入“拼车”队伍。

“我们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不时受到家人的‘批评’。”付文峰接过话茬,“我们常常加班忘了告诉家人,要么半天等不到人一起吃饭,要么剩饭剩菜没地方放。”“能按时下班就在回家路上打电话报餐,没有报餐就是在加班。”于是,他们纷纷和家人约定。

披星戴月,只争朝夕;众志成城,决战决胜。为了装置顺利开车,在己内酰胺搬迁项目新区,广大员工依然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用立足岗位的扎实行动,书写金秋丰收的精彩新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