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2网络中国节·清明
小雨,清明。一堆元宝,一束鲜花。以一种最安静的方式,将往昔的人与事,静静回忆。
清明,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日子,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更烘托出气氛的凄凉,它没有春节的欢乐,没有中秋的温馨,也没有重阳的深情,但是清明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承中,最重要的生命力就在于“感情”二字。而且,这种感情是最为纯真与真挚的。
在记忆中,小时候最早经历的是老奶奶的逝世,那是过完农历春节的第二天,由于当年过年家家都放鞭炮,所以从清晨开始,天空都灰蒙蒙的,给人一种压抑透不过气的感觉。刚吃完午饭,老奶奶趟在床上午睡时安然的过世了。
我虽然当时年纪小,但是给老奶奶送葬入土的时候也跟着去了,在悲伤的气氛中,不自觉的就会悲伤流泪,正如陶渊明在《拟挽歌辞》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凄凉,更是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老奶奶相伴的悲苦。
老奶奶去世时已经九十多岁了,早已是四世同堂,她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是名副其实的长寿的跨世纪老人。在儿时的印象中,老奶奶是普通的劳动妇女,且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平凡的一生,老于户牖之下。然而,在物质匮乏的早期社会贫苦的生活中,她含辛茹苦的生养了四个孩子,抚养孩子们长大,及至成家立业。
老奶奶去世的第三年,爷爷和奶奶也相继也过世了,爷爷奶奶是从小陪伴我长大的,所以我对爷爷奶奶的情感一直有种无法言说的深情。爷爷和奶奶都是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饭都是问题。奶奶一共生养了五个子女,父亲排行老小。家里人口多,生活来源少,有时只能靠树叶、野菜充饥。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补丁落补丁。爷爷说,那个年代根本就穿不上新衣服,自己穿的都是那种捡拾大户人家穿剩下的衣服,穿烂了,母亲就拿针线缝补上接着穿。
爷爷和奶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上过学,尤其是奶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爷爷和奶奶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只要是孩子愿意上学,他们就是不要命的干活都心甘情愿。也正是这种生活的磨砺铸就了爷爷奶奶坚韧的性格,也使爷爷奶奶认识到,只有多学一点文化知识,才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爷爷一生命运多舛。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每天早起晚睡,拼了命地干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吃上饭。他不到十岁便能肩扛两桶水。
过年那天,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啥也不干,至少一年中要清闲一天。但我的印象中,爷爷休息半天后又操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手里握把利刃破开芦苇,纵向一分为二,接着推动沉重的石碾子,把破开的芦苇碾压平整,有耐心地编席子。年幼时的我曾试图自己也编一个,但芦苇细利坚硬,常把手指弄出血。尽管爷爷手法熟练,但手掌也是伤痕累累,抚摸着他坚硬如沟渠般的手掌,我明白了什么是沧桑。
虽然爷爷没有读过书,但是爷爷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在日常对孩子教育上,他都是身体力行的去做给孩子们看,而我从爷爷那里得到的,首要就是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家庭教育观。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由于生活条件差,基本上只有过年或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肉,平常都是吃从自家田地里种的一些蔬菜和水果。但是奶奶却能够把简单的像白菜、红薯等食材做的味道鲜美,特别是把玉米面、高粱面和上少许的白面,她就能烙出让人流口水的热腾腾的烙馍,嚼起来又软又香。另外,奶奶把煮熟的鸡蛋和大蒜,放在蒜臼子里踹成蒜泥,然后再滴上香油,就能让小菜香飘满院,爷爷和父亲他们就是享受着奶奶的绝活美食一路走过来的。
如今,我再也看不到老奶奶的音容笑貌,听不到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也品尝不到奶奶做的饭菜了。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始终牢记老人们对我的教诲,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我想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又是一年清明节,老奶奶、爷爷、奶奶,我想念你们,你们吃了一辈子的苦,到头来也没有过上几天的好日子,此时此刻,我宁愿相信有灵魂,以这种方式祈愿老奶奶、爷爷和奶奶在那边很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十年,二十年,乃至半个世纪转眼即逝,然而最值得庆幸的是,生活为每一辈人都留下了浓浓的亲情回忆。
清明时节不仅使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又是一个让现世的人感到清醒的日子,除了感叹生命的短暂,争时于世,更会在去世亲人的坟墓前,站在死亡的面前,才终会感到自己的愤怒与烦躁是多么地渺小,近乎于可笑。生命短暂不必为世俗之事牵扯太多,还是多留一些时间与亲人相处,回忆过去的往事,走好脚下的路。
(作者:李赟)
征稿启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受疫情影响,为做好防控,今年,我们不便到亲人墓前敬一杯酒、叙思念情。
但,这是一个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
每每这个时节,总会有那么一瞬间,在记忆的深处、在甜甜的梦乡,亲人的一个笑容、一句问候,让人泪流满面……
拿起一个老物件,亲人的身影总在眼前呈现。遇上一件难心事,亲人的寄语让人勇往直前。或如孟浩然一样,以茶代酒,独坐空堂忆往昔……
曾经的欢笑,曾经的酸楚,曾经的点点滴滴,萦绕心间。曾经,从笔尖流露的思念。此刻,寄托在字里行间。我们,一起缅怀。
一、征稿内容
讲述与已逝亲人的点滴故事,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讲述已逝亲人的生前事迹,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从亲人事迹中学到的正能量。
二、征稿要求
稿件体裁不限,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可提供相关图片资料并附文字说明。
三、征稿采用
所有文稿经编审小组审核后,择优在中国甘肃网原创栏目、清明节专题编发。同时,择优在中国甘肃网“西北角”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类平台编发。
四、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4月2日,请将电子稿件发送至邮箱:396101201@qq.com。联系电话:0931-89601091360938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