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点击查看
新华社兰州9月10日电(记者白丽萍、王紫轩、郎兵兵)“看到这里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爱上农村学校。”马彩艳是甘肃省兰州市的一名“90后”,来到榆中县大山深处的马坡学校任教已有6年时间。她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讲台时的情景:“天气就像今天这样阳光明媚,我紧张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转身那一刻,孩子们眨巴着眼睛投来灿烂的笑容,我瞬间融入了班级。”
自2006年国家实施“特岗计划”以来,农村教育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仅西部省份甘肃,十年时间已有超过4.6万名大学生像马彩艳一样选择报考特岗教师且扎根在农村。他们成为教育的“生力军”,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活力。
他们初到农村也曾彷徨
马彩艳任教之初,遇到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讲好课。“刚开始给小学部带语文,时常把握不好节奏,明显感觉不流畅,很烦恼很困惑。”
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学校组织了传帮带活动,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现如今马彩艳不仅能流利讲课,还经常在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如今,31岁的马彩艳就已成为学校一级教师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坡学校教师马彩艳正在给学生们上课。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28岁的陈文轩是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中心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今年已是他服务农村教育的第2个年头。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这里的部分孩子父母在外务工,长期缺乏有效陪伴,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入职后的陈文轩分到了全校最难管的班级,调皮孩子多,纪律性差。每次上课,陈文轩总得停下来维持纪律,教学节奏总被打断。面对难啃的“硬骨头”,陈文轩尝试通过小组讨论、积分制兑换小游戏等活动寓教于乐,经常组织课外游戏,很快取得了孩子的信任。
如今,陈文轩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班级成绩也快速提升。“这里的孩子很真挚,虽不善表达,却都体现在行动上。”陈文轩说,有很多次,他来上课时发现讲台上放着学生们制作的小礼物。
他们正在改变着农村的教育
近些年,一批批年轻的特岗教师不仅缓解了农村教师的短缺问题,而且补充了音乐、体育、美术、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的师资力量。多个农村学校的校长均认为,特岗教师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学历高,有热情,不仅是教学上的“生力军”,还让校园更有活力。
26岁的石明琴最初服务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宋家沟小学。今年9月,三年的特岗教师服务期结束了,她继续选择留在当地任教。
“石老师,我想学篮球,你会吗?”“石老师,机器人会跳舞吗?”……孩子们总是流露出求知若渴的小眼神。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兴趣,包括石明琴在内的特岗教师主动向学校申请开办剪纸手工、篮球、编程、魔方、七巧板等多元兴趣课。课上,学生们表现出难得的专注和沉浸,舍不得下课。如今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爱好。
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年轻的特岗教师像一群“大朋友”,带来陪伴和关爱。石明琴细心地观察到班里的小雨(化名)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平时更不愿提及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法融入班级。石明琴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和他交流,一有时间就和他畅聊心里话,逐渐帮他打开了心结。
六年级毕业的时候,石明琴为每个孩子拍摄毕业视频,轮到小雨(化名)时,他自信地聊起今后的打算,说十年之后,要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吃火锅。其实这样的转变还发生在许多孩子身上,让石明琴和同事们欣慰不已。
他们深深爱上这片“教育热土”
“农村学校的环境非常淳朴,这让我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工作,提升教研能力。”扎根农村六年的特岗教师豆磊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榆中县马坡学校的副校长。“人们常说,特岗教师改变了农村教育,其实这里的环境也改变着我们。”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坡学校教师豆磊正在给学生们上体育课。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讲课气息的调整、口头和肢体语言的配合、学校教研活动的策划等,自己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老教师的指导。豆磊说,老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和热爱,深深地触动和激励着年轻教师接续下去。
对于未来的方向,马彩艳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下。“这里的孩子需要你,就是最大的理由。”马彩艳说,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考取县城重点中学,那种成就感是发自内心的。这让她更加理解乡村教育的意义:帮助孩子们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学成归来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