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湾区大学官方网站公布了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的设计方案。

据网站介绍,大湾区大学按照“一校、两区”规划设立松山湖与滨海湾两个校区,近日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开标,意味着项目将正式动工建设,其设计方案首次全面公开。

设计理念

山水相映生态共融

区位优越资源共享

松山湖校区地处松山湖科学城环湖核心地带,山、水、园、城于此和谐交融,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校园周边各类高等院校、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是产研融合、创新实践的优良沃土。校园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实施“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教产合作”育人机制。

一芯一湾包容开放

两区双轴有机共生

松山湖校区总建设用地面积256亩,约17万平方米。设计别出心裁保留中部完整的自然山体及植被,形成校园绿芯。

围绕景观内核自然形成“湾”这一标志性建筑,“湾”既象征着开放进取的校园精神,又彰显了广博包容的大学气质,寓意着创新源头、人才港湾。浪漫的三维曲线造型完美契合山体景观,和谐融入生态环境。

(一芯一湾空间内核)

(两区双轴有机生长)

“一芯一湾”向西延展出“春华大道”教学生活轴,串接教学生活组团的教学实验、文体活动、学生宿舍功能板块;向东延展出“秋实大道”产研发展轴,串接产学科研组团的产研实验、学术交流、教师周转房功能板块。

形成“一芯一湾、两区双轴”的校园格局,既尊重本土地域气候需求,也展现国际化的校园风貌。

(友好衔接外部城市环境)

双轴进一步在城市格局上向外延展,教学生活轴向西导向大岭山镇,产研发展轴通向东侧TOD开发地块,将空间轴线导往松山湖水库,校园整体格局与外部城市发展和谐相融,有机共生。

开放共享的多维交互

低碳绿色的智慧校园

校园功能组团分布合理,建筑造型既各具特色,中心对称彼此呼应。各组公共建筑通过室内中庭、户外庭院、屋顶露台提供不同空间体验的共享交互空间,而建筑之间的校园空间构筑校园师生交往脉络,并提供弹性发展用地。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各项低碳、智慧新兴技术也将应用于校园建筑系统之中。

单体建筑

人才港湾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互动

教学与产研的紧密联通

大湾区大学在校园设计上积极探索符合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需求的建筑形态。

中部“湾”作为大湾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了环形结构,既象征了开放进取的校园精神,更有机联动了校园东西两区,助推教学与产研的高效互动,实现覆盖“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融通全链条创新体系。建筑内部设置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等功能,实现无边界的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

教学实验行政楼

教学行政楼舒展端庄,下部架空庭院适应岭南地方气候特征。实验楼以退台式形体策略与湾主题建筑和谐呼应,天际变化丰富并打造多维共享屋顶平台。

宿舍楼

宿舍楼结合地域气候及使用功能合理采用核心筒双侧外廊的平面模式,有效增大宿舍采光并解决通风需求,建筑楼层间设有交流共享空间,塑造开放友好的生活氛围。

食 堂

师生食堂突破以往单一就餐的服务功能,开放就餐环境、休闲台阶坐席、三层景观平台打造课堂之外的师生交互场所。三角形折面造型轻巧灵动、形成西区轴线末端节点建筑。

体育馆

功能形体方正简洁、立面细节光影灵动,折面开窗既满足室内运动场地防眩光的功能需求,同时与宿舍、食堂折面手法相呼应,三者和谐有序、趣味盎然。

产学研组团

●产研实验楼朝向中部自然山体、景观水体和“湾”建筑逐级跌落,充分融入整体校园空间格局。产研楼以超大尺度底层架空形成东区校园入口,形成大气恢弘的礼宾空间。

学术交流中心

作为校园东北角标志性建筑,学术交流中心造型优雅现代,功能配套齐全,为校内师生及周边园区提供学术会议、成果交流的共享之所。

教师周转房

【东莞楼市大事】 所属房网/咚咚找房平台 资讯中心团队原创号,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转公众号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