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南京经济“半年报”数据出炉。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79.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超过全省增速。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生产需求边际改善,民生保障发力见效,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面对疫情冲击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发展成绩单。即日起,本报开设“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南京年中经济观察”栏目,回顾半年发展历程,总结分析全市上下是如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步步落实落细一揽子稳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实现逆势而上、稳中有进。
1.86%,这是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的一产增加值占比。
100.4亿元,同比增长5.6%——这是南京第一产业上半年增加值数据,增速领先二、三产。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实现增产丰收;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15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人多地少的南京,压紧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持续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城市平稳有序运行,形成全市农业农村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扛起粮食安全使命担当
翠绿的稻田里,绿浪随风泛起涟漪,浦口区4000亩水稻长势喜人。“这两天才下的雨,趁着机会我打算做统防统治,已经安排了8架无人机,准备8月3号就开始喷洒农药了。”忙完小麦收割、销售,浦口区众鑫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就带着干劲儿投入到水稻生产中。
今年是个好年成,风调雨顺,小麦增产,市场价格上涨,甜到了农民心里头。“每亩比往年增收100元,这一季能增收40万元。”喜悦沿着忙碌的邵名文脸上的汗水流淌,也在全市种粮人心里蔓延开来。种植面积65.4万亩,单产330.9公斤/亩,总产量超过21.6万吨,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的“三增”——这是今年我市交出的一张“沉甸甸”的夏粮成绩单,为完成全年粮食产量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京虽然是粮食主销区,但落实“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要求须臾不放松。近年来,我市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分解落实省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确保种植落地、责任到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方面,我市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全力开展未利用耕地复耕复种,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今年夏粮播种面积实现同比增长2.3%;同时,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到“十四五”末高标准农田占比将超过70%,为粮食生产旱涝保收打下坚实基础。
稳面积,更要借助科技手段提高产量。我市深入推进藏粮于技,推广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双抗”小麦新品种“扬麦33”,加大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推广力度,借助南京国家农高区和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两个国家级农业园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全市农业科技发展;充分发挥在宁农业科研院所众多的科教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学研合作成效不断增强。
加强科技支撑,护航“菜篮子”稳产保供
“菜篮子”是市民生活的基础保障,上半年全市“菜篮子”价稳量足,本地“菜园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天早上5点,溧水区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冯顾城已经集结了所有基地工人准备工作。虽然蔬菜生产进入“伏缺期”,但是他一点都没闲着,“秋茬的包菜、西蓝花、大白菜等种类都在育苗了,要确保下一茬的及时跟上。”
基地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是江苏省永久性“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担负着蔬菜供给保障的重要责任。回顾上半年,冯顾城说:“天气不错,蔬菜病害少、商品性好,产量略增,日均供应量达20多吨。”
上半年,全市蔬菜总产量127.51万吨,同比增长0.3%;亩产2252.35公斤,同比增长0.3%,这背后,是近年来我市瞄准绿色蔬菜产业定位,大力提升蔬菜产业整体设施水平,大大提高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生产能力,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日雨200毫米不受淹,百日无雨不受旱”,这是标准化菜地的建设标准,也是冯顾城们的信心来源。我市持续推进标准化菜地项目建设,全市已建和在建累计达83个,实现“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土肥沃、高产出”,促进蔬菜基地提升生产能力。
在实施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市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上半年新增设施蔬菜园艺6000多亩,截至目前全市设施蔬菜面积累计超过46万亩,类型以连栋大棚、8332钢架大棚等大中棚为主,不仅能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防护盾”,还能为南京人一年四季持续供应新鲜蔬菜。
畜牧业绿色发展,端稳市民“肉盘子”
自去年我市发力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以来,生猪产能逐步恢复,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猪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6.4%、113.6%。
位于浦口区的南京开平家庭农场基地这两年迎来了转型,依托项目支持将养殖场内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打造形成“猪—沼—果(蔬)”的完整生态循环模式,此外,养殖场内进行封闭式管理,污染空气被收集后处理再排放,猪场异味大大减少。
农场负责人孙文辉感慨,环境改善后生猪不仅生长速度变快,而且病少了,“变好养了”。他养猪的意愿更强了,目前年出栏量大约稳定在1万头。
今年以来,我市把巩固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综合产能作为工作重点,切实稳定生猪生产。一方面,我市农业农村部门想方设法巩固生猪基本产能。联合市发改委等六部门出台文件,压紧压实属地责任。积极发挥调控基地调节产能、稳定生产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兑现2021年度种猪生产扶持政策奖补超过200万元;另一方面,提升畜牧业设施装备,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牧业朝绿色循环方向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市生猪生产相对稳定。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稳字当头抓好生猪生产,加强监测预警,盯紧盯实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合理调控生猪产能,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努力稳定供给稳定市场。(王丽华)